防曬乳、防曬霜怎麼選才對?一次讀懂SPF、PA值 炎炎夏日再也不怕曬黑曬傷
防曬霜包裝總會強調SPF和PA值,這些數字代表什麼意思?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防曬原理、數值解釋一次看。
台灣位於亞熱帶地區,夏季氣候炎熱、太陽輻射較為強烈,紫外線指數(UVI,Ultra-violet Index)常達到高危險級別,新聞在播報氣象預報時,也經常叮囑民眾注意外出防曬工作,避免肌膚曬黑、曬傷。民眾出門時也會選擇防曬乳、陽傘預防陽光直射,市面上的防曬劑標示多樣,各種防曬係數標示令人眼花繚亂,要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防曬產品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給出解答。
防曬防什麼?防曬係數越高越好嗎?
做好防曬工作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UV)損害的關鍵。紫外線主要分為三種,UVA、UVB和UVC,其中UVC多數會被大氣層吸收,對皮膚影響不大;UVA和UVB則會對皮膚造成傷害,是肌膚曬黑、曬傷(紅腫)的主要因素。
不論晴天、雨天還是陰天,紫外線都存在,雲層只能阻擋部分紫外線,穿透力較強的UVA甚至可以穿透雲層,對皮膚造成損傷。因此,防曬不僅是防止皮膚被太陽直射,也是日常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的重要措施。
常見的防曬劑標示有SPF和PA值,不過數值越高代表防曬效果越好嗎?臺灣皮膚科醫學會蔡文騫醫師指出,SPF是指對抗UVB的防曬能力,通常是針對預防曬紅和曬傷;PA值則表示對UVA的保護,分為PA+、PA++、PA+++、PA++++等級別,+號越多代表防護能力越好,較不容易曬黑。
食藥署提醒民眾應依照活動環境和曝曬程度選擇適合的防曬劑,長時間的戶外曝曬需要選擇SPF和PA標示較高的防曬劑,每隔2至3小時或用毛巾擦拭過肌膚後,應再次補擦足量的防曬劑確保防曬效果;游泳玩水時,則建議使用標示具防水功能的產品;反之,若是日常生活、上班通勤,選擇SPF30就足夠,無需追求更高的數字。
物理防曬劑VS化學防曬劑哪個好?結合物理防曬更安心
面對民眾詢問,物理性防曬和化學性防曬效果哪個比較好?食藥署說明,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劑各有優缺點,物理性防曬劑是透過氧化鋅和二氧化鈦等成分,在皮膚表面形成屏障並反射紫外線;化學性防曬劑則透過化學反應吸收紫外線。兩者的膚感、質地各有不同,但都能達到防曬效果,民眾可依照自身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
蔡文騫醫師也補充,防曬劑測試通常是在嚴格標準下進行,民眾難以達到測試所需的塗抹量,因此,防曬首要除了防曬劑擦的量要足夠之外,也要合併其他物理防曬措施,如遮陽傘、帽、太陽眼鏡,或有防曬係數的長袖衣物等,在烈日下也能安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