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膝蓋痛卻查不出病因?醫師揭短跑、長跑「隱藏地雷」:別迷信里程數
不管是衝刺的短跑,還是耐力型的長跑,只要方式不對,累積的不是健康,而是傷害;從5公里慢跑到全馬賽事,任何跑者都有可能中招。

近年來,台灣跑步人口暴增,從5公里休閒跑,到全馬、鐵人三項,幾乎每個週末都有賽事舉辦。跑步好處多,像是「強化心肺功能、幫助控制體重、紓壓放鬆、改善睡眠品質」,這些好處大家耳熟能詳。但復健科醫師王竣平卻提醒,跑錯方式,反而可能讓你的身體「偷偷受傷」。
檢查沒問題 膝蓋還是痛?醫師揭真相
天色微亮,晨跑族綁緊鞋帶、拉伸肌肉,準備迎接一天的第一公里。汗水沿著額頭滑落,呼吸在清涼的空氣中化成一縷縷白霧,腳步一圈又一圈地穩定向前。
跑步的身影遍布大街小巷,但在汗水與成就感的背後,有些人卻開始感覺到關節的抗議聲,尤其是膝蓋、腳踝。王竣平表示,他在診間常碰到這樣的跑者:「膝蓋痛了好幾週,照X光、做核磁共振都顯示正常。」這並不少見,原因往往不是骨頭或關節真的受傷或退化,而是肌肉用錯、姿勢不良,甚至訓練方式不當。
他提醒,短跑和長跑對身體的負擔完全不同,出錯後受傷的位置也各異;若分不清楚,就很容易陷入「跑越多、傷越多」的惡性循環。
短跑族:爆發力強 但核心要更穩
短跑追求速度與爆發力,看似只是幾秒鐘的衝刺,但背後需要極高的肌肉協調與穩定性。以下是注意事項:
核心穩定度是第一關:如果核心撐不住,啟動動作時腰椎容易過度代償,導致下背承受過大的力量。
髖部肌群必須夠力:臀肌、髂腰肌若不足,下肢協調會失衡,不僅影響速度,也容易造成運動傷害。
短跑雖然距離不長,但每一次的爆發衝刺都對身體是一場衝擊。王竣平指出,若核心穩定度不足、髖部肌群力量不夠,跑者很容易在短時間內累積傷害,常見的情況包括下背緊繃、髂脛束發炎,甚至阿基里斯肌腱拉傷。
他提醒,短跑前最好安排完整的動態熱身,像是高抬腿、弓步蹲等動作,並且加強核心與髖部肌群的訓練,才能降低運動傷害的風險。
長跑族(馬拉松):耐力型跑者怕的是「累積型傷害」
長跑看似節奏穩定,但長時間的重複動作,會讓小小的姿勢錯誤累積成大問題。以下是注意事項:
跑姿與步頻要穩定:很多人喜歡跨大步追速度,但這會增加膝蓋與髖關節的壓力。
肌力分布要均衡:股四頭肌、小腿肌群若肌力不平衡,會讓某些部位過度負擔,導致慢性疲勞。
長跑雖然節奏穩定,但時間一拉長,重複的動作會讓小小的姿勢錯誤慢慢累積成大問題。王竣平說,許多長跑愛好者因為肌力分布不均或跨步過大,最後導致膝蓋外側疼痛(俗稱跑者膝)、髕骨軟化,甚至引發足底筋膜炎與踝關節的慢性疲勞。
他建議,長跑前後一定要做足伸展放鬆,特別是大腿前側、後側以及小腿肌群,並且每週安排一到兩天休息日,讓肌肉有時間修復,才能跑得久又安全。
別只顧衝里程 醫師教你邊跑邊養身
王竣平強調,光會跑還不夠,你還得會休息、會補強、會觀察自己的身體。像是:
別迷信里程數:很多跑者一心追求破PB(個人最佳成績),但忽略肌力與姿勢。錯的姿勢跑再多公里,只會加速受傷。
跑前熱身+跑後伸展不可少:這是保護關節、避免運動傷害的「必要儀式」。
膝蓋痛不一定是老化:很多疼痛其實是因為肌肉用錯、位置偏移,而不是退化。
自我檢測:你的跑步方式安全嗎?
王竣平建議跑者,可以從以下3點檢查自己:
●每次跑完,是否固定同一部位酸痛?
●是否曾經為了追速度或距離,忽略了疲勞警訊?
●跑步後是否有確實做伸展、放鬆?
如果以上有兩項以上「中槍」,很可能需要重新調整訓練方式。
跑步是一輩子的運動,只要方法正確,就能讓你越跑越年輕、越跑越有活力。下次綁好鞋帶前,不妨先問問自己:今天的目標是「累積公里數」,還是「累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