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不一定是洗腎引起!醫意外揪出大腸癌、胃腫瘤 9萬病友應留意這些徵兆
腎性貧血在洗腎患者中相當普遍,但若治療無效,背後也可能是腸胃道出血或早期腫瘤在警訊,醫師提醒不應掉以輕心。

台灣逾9萬人仰賴洗腎維持生命,腎性貧血是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但近日醫師發現,有些病人貧血遲遲不解,其實另有「隱情」。若只當作洗腎後遺症處理,恐怕會錯失早期發現的黃金時機。
洗腎男病人長期貧血 真兇竟是大腸癌
一位50歲、長期接受血液透析的男病人,原本被認為是「腎性貧血」常規病例,卻遲遲無法改善症狀,且出現異常疲憊、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細等警訊。經腎臟內科轉介至消化內科深入檢查,終於發現貧血元凶是「乙狀結腸腫瘤」,立即接受手術後順利恢復健康。
年長婦人排出黑便 就醫發現胃腫瘤藏在背後
另一位長年洗腎的80多歲婦人,在家人陪同下就醫,主訴餐後腹部不適、走路會喘、黑便等症狀。雖然有接受紅血球生成素(EPO)治療,這種藥物原本是為了對抗腎性貧血使用的,但病人血紅素始終沒有改善,讓醫師懷疑另有病因。經檢查後,發現是胃部腫瘤合併慢性出血造成血紅素下降,並非單純的腎性貧血。
腎性貧血常見但也會遮蔽其他疾病 醫籲:症狀持續應深入檢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腎臟內科陳靜怡醫師表示,洗腎病人因腎臟功能受損,紅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 EPO)分泌減少,導致紅血球產量下降,是腎性貧血的主要原因之一。這類情形在慢性腎臟病後期尤其常見。根據臨床統計,超過八成第五期慢性腎病患者在開始接受透析治療時就已有不同程度的貧血現象。
陳靜怡提醒,腎性貧血雖然常見,但若病人在接受治療後貧血情況遲遲未改善,仍應與主治醫師討論,必要時可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導致貧血,及早處理較為穩當。
為什麼洗腎病人特別要警覺腸胃出血?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陳文昭醫師指出,洗腎患者因腎功能不全,消化道較容易出現血管異常增生的狀況,而這些異常血管大多位於表淺位置,一旦進食時被磨損,就可能造成慢性出血,進一步導致貧血。
此外,他也提醒,許多消化道腫瘤,例如胃癌或大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不一定會有明顯疼痛感,而是以「慢性出血導致貧血」的方式呈現。因此,在臨床上,腫瘤引起的貧血和腎性貧血常會產生症狀重疊,可能讓病患誤以為只是洗腎後常見的副作用,而忽略了潛藏的腫瘤警訊。
醫師建議:定期檢查、觀察排便是關鍵
陳文昭強調,洗腎病人若長期貧血、紅血球生成素補充無效,應留意以下幾點:
排便顏色是否變黑或帶血?
糞便形狀是否變細或改變?
是否有食慾減退、體重下降等變化?
此外,50至74歲民眾應定期接受政府提供的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篩檢大腸癌,降低罹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