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AI都比較聰明?Anthropic 揭曉5種最有效的提問技巧

AI需要明確指導才能產出好結果。看完本文,你可以學到提升AI回覆品質的五大技巧,讓它變身你最得力的職場、生活助手。

by 《商業周刊》王貞懿
別人的AI都比較聰明?Anthropic 揭曉5種最有效的提問技巧
image source: pexels

跟AI說「幫我寫企劃」,結果它給你小學生作文。問「怎麼投資比較好」,AI開始講一堆教科書理論。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問題不在AI太笨,而是我們的指令太模糊。AI就像剛入職的聰明新人,你不說清楚要什麼,它就只能憑猜測行動。與AI有效溝通已成為關鍵職場技能。好消息是,Claude開發商Anthropic最近發布了官方指南,掌握幾個核心技巧,就能讓AI真正成為你的工作助手。用這5招下指令,讓你的AI越用越好用。

指令技巧1:越具體越好

別說「寫篇文章」,要說「為25-35歲上班族寫一篇1000字的理財入門文章,用輕鬆對話語氣,要有實用建議」。就像給同事分派工作一樣,把需求組織成條列式清單,AI會更容易理解執行。關鍵資訊包括:

最終用途:這個結果要用在哪裡?

目標受眾:給什麼人看的?

具體規格:字數、格式、風格要求

成功標準:什麼算是好的結果?

指令技巧2:給範例是王道

想要什麼格式就給什麼範例,這招叫「多次示範提示」,能大幅提升準確度和一致性,AI就不會自己亂發揮了。範例是獲得精準、理想結果的秘密武器。你可以直接貼上理想的文案風格,然後說「請依照這種風格寫產品介紹」。或者要求AI先讀取特定網頁:「請閱讀這個網址的內容,總結資訊並列出五個重點」。

指令技巧3:讓AI慢慢想

加上「請一步步分析」這句話,AI會把複雜問題拆解,給出更精準答案。就像考試時要求「請詳述解題過程」一樣。這種「思考鏈」提示法讓AI分解問題,逐步處理,產生更準確結果。實際應用:

「請先列出解決方案,再逐一評估可行性」

「分析時請先說明背景,再討論優缺點,最後提出建議」

指令技巧4:指派角色

直接告訴AI「你是資深編輯」、「你是投資顧問」,它就會用該專業角度回答。這招在法律分析、財務建模特別有效。不同角色帶來不同專業深度:

「新聞編輯」→ 簡潔、客觀、重點突出

「學術研究者」→ 嚴謹、詳細、引用豐富

「親切老師」→ 循序漸進、生動易懂

「理財規劃師」→ 實用建議、風險評估

指令技巧5:允許AI說「不知道」

明確告訴AI「不確定就說不知道」,能大幅減少胡說八道。還可以要求它提供資料來源,無法引用就撤回說法。AI有製造、幻想內容的傾向,即使資訊不足也會嘗試回答。你可以要求AI:

為每個聲明標註信心程度

提供支持說法的來源

找不到支持引文就撤回聲明

明確區分已知事實和推測內容

進階技巧:持續優化

別期待第一次提問就得到完美答案。檢視初始回應的弱點,透過後續提問來增加深度。例如,如果AI給了簡單的案例研究,你可以說:「將案例情境擴展到300字,提供更具體的實際情境。」接著持續用後續問題填補細節,就像跟人類專家深度訪談一樣。這個過程其實在培養你的批判性思維。要提取有用資訊,你必須學會設定明確目標、理解受眾需求、評估資訊品質——這些都是現代工作者必備的核心技能。最重要的是把AI當作思考夥伴而非替代品。它能幫你快速產出初稿、整理想法、提供不同角度,但最終的判斷和創意仍然來自你的大腦。掌握這些技巧,讓AI真正成為提升工作效率的得力助手。


本文獲《商業周刊》授權轉載,原文「為什麼別人問AI都比我厲害?Anthropic公開5句讓AI聽懂、答對的實用問法

KEYPO TOP 3

口碑聲量排行TOP 3

人物 / YouTuber

看完整排名
  • 1
    館長 陳之漢
  • 2
    Andy老師 王崇睿
  • 3
    八炯 温子渝(攝徒日記Fun TV)
Hot Articles

全站熱門文章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生活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活動懶人包|10月萬聖節有哪些活動?全台都有免費活動熱鬧登場。還沒決定萬聖節要去哪玩嗎?這篇讓你市集、變裝遊行一次玩透透。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時事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王世堅質詢柯文哲的金句紅遍中台,一首〈沒出息〉再帶動熱潮。本人不僅幽默回應還自己玩梗!金句爆紅成迷因關鍵是什麼?馬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來了解吧!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生活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近年來,「療癒經濟」崛起,絨毛玩偶、香氛手作等商品成為市場新寵。但療癒不僅止於心理層面,更多人追求身心合一的放鬆,「按摩」也變成日常必備自我療癒儀式。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