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摘要」讓新聞媒體更喘?3大隱憂有什麼?恐打臉Google執行長
Google新推出的「AI摘要」雖是許多人的蜜糖,但也成為內容創作網站生存的絆腳石。國內外新聞工作者已站出來批評Google,執行長的聲明有安慰到嗎?

2024年5月,Google在I/O大會上正式推出「AI摘要(AI Overviews)」功能,並全面整合進搜尋主頁,讓使用者無需點進網站,就能直接在結果頁獲得 AI整理的精簡答案與相關連結。這對使用者來說無疑是一大便利,不僅省時、直覺且效率高,也讓使用量在美國與印度等地大增逾10%。然而,這項創新卻帶來另一個產業危機。
以往Google與各大網站之間仰賴自然搜尋的導流建立「互利共生」的關係,如今卻因AI摘要導致用戶不再點擊網頁,媒體與網站流量銳減,廣告、付費牆與電商收益面臨全面衝擊。
根據SEO Inc.統計,截至2024年,全球超過一半的網站流量仰賴自然搜尋,Google則掌握其中近九成市佔率;當這條導流通道因AI摘要而「斷流」,首當其衝的便是仰賴流量的「新聞媒體產業」。
媒體業為何變得更喘?AI摘要惹得禍
「AI摘要」讓使用者無需再直接點擊網頁、連結,即可初步獲得解答,這就是所謂「零點擊搜尋(Zero-Click)」。數據公司Datos調查指出,2025年3月美國的「零點擊搜尋」比例達24.4%,歐盟和英國更逼近26.1%。新聞網站的損失尤其慘烈,SimilarWeb資料顯示,新聞相關搜尋中有高達69%的使用者在沒有點擊的情況下就完成搜尋任務。
Google在2024年推出「AI摘要」功能後,今年更推出「AI Mode」,為AI摘要的進階版,目前在台灣尚未開放使用,但是未來全球新聞產業將陷入新一波危機。對此,代表超過2,000家新聞出版單位的「新聞媒體聯盟」(News Media Alliance)主席暨執行長Danielle Coffey批評:「連結是搜尋引擎對出版商最後的貢獻,如今也被拿走,Google的做法根本是赤裸裸的掠奪。」
不僅國外新聞工作者站出來響應,台灣今年6月,多位新聞學者、媒體工作者與組織聯合呼籲政府應儘速推動「強制議價立法」與「設立新聞基金」,為記者爭取合理報酬與未來生存空間。

Google執行長回應批評:我們核心依舊是「導流給網站」
代表《紐約時報》、康泰納仕與《The Verge》母公司Vox Media等出版單位的「新聞媒體聯盟(News Media Alliance)」發出強烈聲明,指控Google的AI 模式是「內容竊取」。
對此,Google執行長桑德爾・皮蔡(Sundar Pichai)今年5月在接受《The Verge》專訪時回應表示,Google推出的AI Mode將明確標註內容來源,而「導流至原始網站」依舊是Google搜尋產品的核心設計理念。
Pichai強調:「我們始終非常堅定地把這視為產品方向。」另外指出,AI Mode不僅沒有壓縮內容導流,反而讓使用者前往網站的「範圍更廣、內容更多元、停留時間更長」,整體導流「品質提升了」。Pichai表示,Google長年以來就是開放網路的主要流量來源,未來也不會改變,五年後,你仍會看到我們大量地將流量導向開放網路。

「AI摘要」3大隱憂 Google執行長的撫慰有用嗎?
Google執行長說明,Google搜尋產品的核心理念依舊為「導流至原始網站」,來回應新聞單位的批評,但研究揭露「新聞媒體擔心的是事實」。根據美國智庫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指出,AI摘要的出現,使用者點擊搜尋結果連結的機率更低。
1、使用者「不點擊」比例大增
•出現AI摘要時,僅8%使用者點擊搜尋結果(無摘要時為15%)。
•多達一半使用者在AI摘要頁就結束搜尋行為。
•AI 摘要內的連結點擊率極低,僅1%的使用者會點擊來源網站。

2、資訊來源集中!內容多樣性受限
•AI摘要傾向引用Wikipedia、Reddit、YouTube,新聞與專業網站能見度偏低(僅佔5%)。
•政府網站出現在摘要內的比例也高於平均,顯示AI有選擇性偏好。
•導致資訊來源集中化、削弱觀點多元性。

3、AI摘要改變搜尋模式
•使用者傾向輸入完整句、問句觸發摘要(如who、why開頭者出現率達 60%)。
•Google正逐步從「資訊入口」變成「答案終點」,削弱網站流量、廣告收入與內容曝光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