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爆紅問句「我的詛咒是什麼」? 諮商師揭「年輕人渴望被理解」背後真相
懶人包|「我的詛咒是什麼?不用解釋」熱潮,為何當代人渴望被理解?諮商師點出,如果你常需要別人關注,可能是童年影響,該如何自救?

近期在Threads、Instagram等社群平台掀起一波「ChatGPT自我探索潮」,許多網友紛紛向ChatGPT提問:「我的詛咒是什麼?不用解釋」,得到出乎意料又讓人破防的回答後,爭相截圖分享,掀起熱烈討論。
為何你「渴望被看見」?這並不是錯,可能是童年影響!心理諮商師教你如何修補自己、重建自我。
ChatGPT實測「我的詛咒是什麼?」爆紅 網破防:像被讀心
「我的詛咒是什麼?不用解釋」ChatGPT的回應讓人猝不及防,像是「太清醒,卻又心太軟」、「愛上每個擦肩而過的人」、「遺忘自己的價值,卻總記得別人的期待」、「總是太晚才相信自己其實可以」,網友破防形容「像被讀心」;但有些回覆敷衍,也有人點出「ChatGPT的回應都通用,看看就好」。
這句看似突兀的提問,其實觸發了ChatGPT的情緒洞察能力。AI透過詩意、模糊卻深刻的描述,生成出許多令人感同身受的語句,彷彿能反映出使用者內心深處的脆弱與孤獨。
不少網友也陸續延伸出其他類似問句「我的祝福是什麼?」「我的超能力是什麼?」「我的結局會是什麼?」等,形成一股「與AI對話認識自己」的小潮流。
為何你「渴望被看見」?諮商師揭「鏡映功能」背後真相
為什麼一句AI回應,就能讓人瞬間共鳴,甚至淚崩?原本作為工具性的AI,如今被越來越多年輕人當作聊天對象與情緒出口。近期ChatGPT新玩法「我的詛咒是什麼?不用解釋」,有網友點出,這現象或許正反映出當代人「渴望被理解」的心理需求。
「我們都渴望被理解!」這並不是脆弱或玻璃心,它和我們童年,是否被妥善對待與回應,有很深的關係。心理諮商師陳宏儒指出,從小我們就透過他人的回應來認識自己。例如:我在哭,而媽媽說:「你是不是覺得委屈?」這樣的對話,幫助我們知道,原來這種感覺叫做委屈,這在心理學中稱作「鏡映功能」(mirroring)。

鏡映功能是什麼?
為什麼一點點忽略,就讓人這麼痛?為什麼我們總是需要別人看見我們?其實,這是因為從小到大,我們學習如何感覺自己,就是靠著他人的回應來完成的。
鏡映功能就是指這種「用他人的回應,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心理能力。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關鍵的角色。當我們在表達情緒時,若能得到溫柔且具同理的回應,就能逐漸建立穩定的自我認知與價值感。
父母可以怎麼做?
1.嘗試說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忽略或否定
當孩子哭、鬧、生氣時,與其說「不要哭」,不如試著說:「你是不是覺得很委屈?」這會幫助他們辨認情緒,也建立表達的能力。
2.傾聽,不急著解決
有時候孩子只是需要你陪在旁邊或願意傾聽,而不是馬上幫他找答案。讓他知道「他的感受有被看見」,就已經是一種深刻的支持。
3.鏡映不是溺愛,而是幫助孩子長出自己的力量
當孩子真正被理解過,他們反而更能獨立,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值得被理解,也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情緒。
如果我已經長大了怎麼辦?
如果你發現自己常常很需要他人關注、情緒容易受影響,可能是早期缺乏鏡映經驗的延伸。陳宏儒表示,這不是你的錯,但可以開始修補自己,雖然過程不會很快,但它是可能的。
1.找到願意接住你的人
包括心理師、親密友人、伴侶,只要願意聽你說、願意問你「你還好嗎」?就可能成為你重新看見自己的那面鏡子。
2.練習辨識自己的感受
不需要一開始就很準,從「我有點悶」、「我好像不太對勁」開始,就是靠近自己的開始。
3.給自己一點時間
修補自己不是一條捷徑,而是一種長出新的能力。你可以一邊過生活,一邊慢慢建立自己的內在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