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會取代心理師嗎?臨床心理師揭露「AI陪聊」的溫柔與真相
有人說ChatGPT比伴侶還溫柔,有人習慣半夜和它說心事。但心理師怎麼看這波AI陪聊潮?真的能取代治療關係嗎?

你有沒有試過,在夜深人靜、心煩意亂時,打開ChatGPT傾吐心事?有些人說,它就像一個不會打斷你、也不會批評你的朋友。這樣的使用情境讓不少人開始好奇:「AI會不會有一天,取代心理師?」對此,臨床心理師曾麗心分享實務觀察,她在工作中發現,這樣的AI互動其實不只是「有效」,還可能變成一種意想不到的幫手,不是取代心理師,而是在諮商之外的時間,幫助人們整理情緒、練習自我對話。
用ChatGPT談心事有幫助嗎?心理師看法揭曉
曾麗心表示,部分來談的個案會主動分享與AI互動的經驗。這些對話不只是情緒抒發,還能促進個案在日常生活中紀錄與整理內在狀態,延伸了治療室內的自我覺察練習。
她觀察到,有些個案會在日常生活中主動與AI對話、紀錄情緒與思緒。這種在治療室外持續的探索與反思,就像是她在諮商中常建議的「自由書寫」練習,可以幫助個案釐清內在狀態,並在生活中養成自我照顧的習慣。
AI如何促進心理彈性?幫你拉開距離、看見更多可能
透過與AI互動,個案有機會跳脫原本慣有的思考模式,不再執著於單一視角,而是開始思考其他可能性。曾麗心指出,這樣的對話練習,有助於促進心理彈性。
雖然AI不具備人類的情感複雜性,但回應的語言多樣性,反而能激發個案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對情緒調節與認知重組都有實質幫助。
AI比伴侶更懂我?聊聊它帶來的「安全感」
不少人在重要的人際關係中(如伴侶或原生家庭)感受到的情緒支持相當有限。相對之下,AI的回應風格穩定、少批判性,對於缺乏安全感的人來說,反而是一種心理緩衝。
曾麗心指出,某些個案會從與AI的互動中獲得近似「無條件支持」的感受,這在特定情境下具有保護作用,也可能滋養個案對人際關係的基本信任感。
AI可以即時陪伴 卻無法取代心理治療的深度
AI最大優勢是隨時可用,對於情緒風暴來襲時能即時回應,減輕當下壓力。這類即時性的情緒陪伴,可視為心理照護的初步層次,類似「急診室」的功能。
但心理治療的深度工作,例如處理長期創傷、人際模式、身體經驗等,仍需專業介入。曾麗心提醒,這類AI回應只能做為初步穩定情緒的工具,後續仍需專業協助才有辦法促進真正的改變。
心理師與ChatGPT怎麼配合?實務操作與應用分享
AI也能被納入治療過程。例如,個案在與AI互動後帶著對話內容進入諮商室,讓心理師進一步協助釐清、深化當中的心理議題。不少個案會主動分享與AI的對話過程,這往往成為進一步探索心理困擾的起點。除了對話,她也會搭配其他治療方式,如身體意象動作、放鬆練習、牌卡、繪畫等。
當治療時,遇到較抽象或需要延伸學習的心理學理論或名詞時,她也會鼓勵個案善用AI查詢,作為回家後的學習資源,進一步鞏固理解、強化治療效果。
心理師觀點:AI是工具,但自我照顧才是關鍵
雖然AI可以在情緒低谷中提供及時回應,但心理師的角色,仍然是幫助個案建構內在力量與自我照顧能力。
曾麗心強調:「心理師無法永遠在你身邊,但你可以學會善用資源,包括AI,幫助自己度過困難。」最終目標,是讓個案相信:「真正能支持自己的,不是AI,而是自己。」
曾麗心表示,AI會是心理師與個案的好幫手。她樂見更多人願意透過AI談心、整理自己,因為「這意味著愈來愈多人開始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這確實是一件好事。
AI無法替代人類的關鍵?
AI可以穩定回應、即時傾聽,甚至有時比人還溫柔。但它缺少的,是那種能真正引導你看見自己、整理傷口、改變生命敘事的力量。那是心理師與真實人際關係,才能提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