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症一直好不了?中醫針灸輔助眼疾治療引關注 乾眼症、青光眼有機會改善
你聽過「眼針」嗎?這項中醫針灸延伸出的療法,近年被運用於乾眼症、青光眼等眼疾的輔助治療,成為備受關注的新選擇。

針灸多用於筋骨痠痛,但你知道它也可能用於眼科治療嗎?一名40歲林姓男子近期出現「複視」症狀,看東西會重影,導致工作效率大打折扣。經友人建議,他接受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徐靖翔的眼針治療,經兩個療程後重影現象獲得明顯改善。
雖然眼針非新技術,但近年在臨床案例中逐漸獲得關注,尤其在乾眼症、青光眼、視網膜病變等眼疾上展現潛力,對患者而言,可視為一種輔助治療選擇。
眼針是什麼?中醫針灸新分支,引入眼科領域
徐靖翔指出,與一般針灸不同,「眼針」特別針對眼眶周圍穴位,如睛明穴、球後穴,使用極細軟針直達眼球外肌,深度可達3~5公分。其目的在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調節神經功能,並活化淚液分泌。此外,針具採特殊鈍化設計,降低對眼部刺激與損傷。
中西合併有助提升整體照護效果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蔡政勳表示,眼睛的健康其實和全身體質有關,中醫講究辨證施治,透過調理肝腎、補氣養血,再配合西醫檢查像是OCT或視野測試,可以提供更全面的照護。而眼針不只是局部治療眼睛,也能幫助調節身體機能。當中醫診斷與精準針刺結合現代檢查工具,對患者來說就是更完整的治療選擇。
哪些眼疾可能受惠?
徐靖翔指出臨床經驗與相關研究,眼針在以下領域顯示輔助療效:
乾眼症:透過刺激周圍穴位改善淚腺與瞼板腺功能,增強淚液分泌。
青光眼/視神經退化:促進視神經代謝與修復,協助穩定眼壓、延緩退化。
視網膜病變:提升眼底微血流與氧含量,有助於組織修復與視網膜活化。
假性近視/睫狀肌失調:放鬆眼肌調節功能,協助控制近視進程。
他強調,眼針非萬靈丹,療效因人而異,需搭配個別辨證與精確檢查。
眼針療法不是人人適用 治療前評估與術後照護不可少
眼針涉及眼部重要結構,徐靖翔提醒必須由專業中醫師操作,並進行完整病史與用藥評估。以下族群需謹慎或避免使用:
孕婦
蟹足腫體質者
正在服用抗凝血劑或有凝血異常者
術後建議於48小時內冰敷,之後熱敷以減少瘀青,並避免揉眼或劇烈活動。
眼針療法的未來趨勢?可能結合AI與個案資料庫
蔡政勳與徐靖翔一致認為,眼針療法仍在累積臨床基礎,未來若結合AI影像分析與大數據跟蹤,將有助於療效評估與個別化調整,提升治療可信度與接受度。
眼針療法目前仍屬輔助性治療方式,但對乾眼、青光眼、視神經退化等眼疾患者具潛在幫助。建議在合格中醫師評估、搭配西醫診斷下進行,才能安全且有效地維護視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