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不是皮膚過敏!專家破解3大迷思 避免越治越嚴重
皮膚抓不停、擦藥沒有效、反覆發作?你對異膚的認知可能大錯特錯!醫師點出3大常見迷思,觀念改變才是治療進步的第一步。

你也有過「皮膚又癢又紅,擦藥幾天就想停」的經驗嗎?不少人把異位性皮膚炎(俗稱異膚)當成皮膚過敏或感冒,覺得看幾次診就會好。但其實,異膚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與體質有關,會反覆發作、無法根治,處理不當還可能越來越嚴重。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榮譽理事長、臺大醫院皮膚部教授朱家瑜提醒,治療異膚的關鍵不在「速效」,而在「長期穩定控制」。想要跟惱人的癢與紅疹和平共處,先從改變觀念開始。以下破解診間常見的3大迷思:
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像感冒?看幾次就會好?
朱家瑜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慢性發炎疾病,不是單純過敏反應或短期皮膚發炎。除了常見的紅疹、搔癢、乾裂、疼痛外,研究發現異膚可能與多種共病風險有關,例如:焦慮、憂鬱、代謝症候群、慢性蕁麻疹,甚至心血管疾病,對青少年患者的發育與心理也有潛在影響。
因此,異膚的治療目標不應是「看幾次醫生就痊癒」,而是像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一樣,追求長期穩定控制。
迷思2:異位性皮膚炎沒症狀就不用治療?
許多病人會在皮膚看起來「好轉」時,自行停藥或中斷回診。朱家瑜強調,這樣做可能讓皮膚長期處在低度發炎的狀態,一旦惡化可能更難控制。
他分享,有病人接受短期治療後自行停藥,半年後病情大爆發、甚至出現皮膚感染,反而需要更長時間的治療。「異膚治療需要耐心,就像在調整體質,不能一時看起來好了就鬆懈。」
迷思3:異位性皮膚炎一定得長期吃藥?
許多病友擔心「要吃一輩子藥」,但其實異膚的治療方式相當多元,也可根據病情嚴重度與部位做調整。朱家瑜表示,醫師會評估患者狀況,從基礎保濕、外用藥、口服藥到進階療法,逐步訂出最合適的治療計畫。
朱家瑜說明,隨著醫療進步,治療選擇也越來越多元,但觀念的正確才是有效控制的第一步。若有異膚困擾,建議尋求皮膚專科醫師評估,訂出適合個人病況的長期控制策略,才能真正改善生活品質。異膚也許無法完全根治,但只要穩定下來,生活一樣可以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