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必學!醫師教你10分鐘「正念練習」 擺脫焦慮腦、回到當下
正念是什麼?不是冥想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種活在當下的生活練習。

「我們常以為,動作快一點、做更多事情,才叫過得好。但其實放慢腳步、看見當下,才是面對壓力的開始。」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主治醫師林奕萱表示,在現代社會的高壓節奏中,越來越多人因焦慮、失眠、情緒低落前來求診。而她推薦的「正念練習」,正是一種溫和且實用的方式,幫助人們在混亂中重新找到步調。本文也整理出2個簡單練習,教你每天10分鐘,從呼吸開始練習正念。
正念不是放空 而是溫柔地「看見」
所謂的正念(Mindfulness),不是冥想或宗教修行,也不是要人保持正向思考,而是一種專注當下、不急著評價、帶著覺察地活著的態度。正念不是要把不好的情緒變成好的,而是學會和它們共處。林奕萱醫師解釋,當我們能夠看見自己的焦慮與煩躁,而不是被它帶著跑,情緒自然會比較穩定。
正念練習1:從「正念呼吸」開始 每天10分鐘練習
林奕萱醫師建議,初學者可以從簡單的「正念呼吸」開始,每天花10分鐘靜下心來練習,練習方式如下:
1.找個安靜的地方坐好。
2.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感覺空氣如何進出鼻腔、胸口是否起伏。
3.如果思緒飄走,不要責備自己,只要輕輕地把注意力帶回呼吸上。
她強調,這並不是要讓腦袋「空白」,而是訓練我們觀察自己的心,發現自己何時分心、何時焦躁。
林奕萱醫師也分享一位真實的個案:30歲的工程師A小姐,因為工作壓力大、長期失眠而來求診。她總覺得腦中裝滿待辦事項,即使是假日也無法真正休息,經常陷入「我做得還不夠好」的思緒裡。「我們鼓勵她嘗試每天做10分鐘的正念呼吸。剛開始她覺得自己靜不下來,但練習兩週後,她告訴我,她開始『看見』自己的焦慮,而不是馬上被情緒拉走。這是很大的轉變,」
正念練習2:讓正念進入生活日常
正念不是只能坐著練,它其實隨時都能進行。林奕萱醫師建議,以下這些簡單的情境都可以成為練習的機會:
起床時:先觀察一下身體和呼吸,不馬上拿手機。
吃飯時:專注品嘗食物的味道與口感,不滑手機、不看電視。
走路時:感受腳步與地面接觸,而不是一邊走一邊分心。
通勤、洗手、刷牙:也能練習注意五感、覺察當下。
林奕萱醫師表示:「像A小姐後來就開始練習正念飲食與正念行走。她說,過去喝咖啡只是提神,但現在會注意到咖啡的香味、嘴裡的溫度,甚至坐車時也能欣賞窗外的光影,」這些原本容易忽略的片刻,其實是幫助我們回到此時此刻的鑰匙。
正念的核心是什麼?不是改變現實 而是改變與現實相處的方式
林奕萱醫師提醒,很多人以為正念是提升效率的工具,其實不是,正念的真正目標是幫助我們和生活重新連結,不再只是機械式地過日子,而是活得更有感、有選擇。她表示,即使是最平凡的刷牙、洗手、走路,只要多一分覺察,就可能帶來安定感與清明感,這正是現代人在高壓環境中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