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2》黃鐙輝演活精神病患引共鳴 醫解答:思覺失調症能好嗎?怎麼陪才對?

一場病會拖垮愛情與家庭?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揭思覺失調患者的現實困境。

by 顧詩蓓
《我們與惡的距離2》黃鐙輝演活精神病患引共鳴 醫解答:思覺失調症能好嗎?怎麼陪才對?
黃鐙輝與謝欣穎在《我們與惡的距離2》中飾演一對夫妻,因思覺失調症而造成感情出現裂痕。
image source: CATCHPLAY+提供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以貼近現實的視角,呈現思覺失調症患者在家庭、愛情與社會中的掙扎與挑戰,引發社會廣泛共鳴。透過角色經歷,觀眾不僅看見病症本身,也看見社會眼光與誤解所造成的二度傷害。那麼,思覺失調症究竟是什麼?這樣的病會好嗎?我們又該如何與罹病的親友相處?本文將透過劇情與醫師專業觀點,帶你更深入了解這項常被忽視的精神健康議題。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呈現患者處境

在影集《我們與惡的距離2》中,由黃鐙輝飾演的「羅自強」原本是為家庭努力奮鬥的小生意人,卻因一次生意失敗背上債務,無法承受龐大壓力,最終罹患思覺失調症。原本平靜的生活因此徹底改變,全家也陷入混亂與無助之中。黃鐙輝的演出細膩真摯,成功演活角色在發病前後的掙扎與轉變,令許多觀眾不禁紅了眼眶。

此劇不僅讓角色說出內心的痛、真實呈現出精神疾病如何影響親密關係,更讓觀眾開始思考:當我們談論精神健康時,是不是能多一點理解、少一點排斥或害怕?

《我們與惡的距離2》真實呈現患者處境
《我們與惡的距離2》隨著劇情進入高潮,拿下台劇網路口碑排行榜(3日榜)第2名。

思覺失調症是什麼?大腦功能失調引發的精神疾病

萬芳醫院精神科邱一航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大腦神經傳導物質異常所導致的精神疾病,病因可能與遺傳、壓力或成長環境有關。當病情進入活躍期,患者會出現所謂的正性與負性症狀:

正性症狀:包括幻覺、妄想及混亂失序的行為。

負性症狀:對周遭事物缺乏興趣、情感淡漠,甚至忽略個人清潔與外表整理。

若患者在半年內持續出現上述症狀兩項以上,且對日常生活造成明顯功能損害,才可診斷為思覺失調症。

青少年為好發族群 症狀需及早察覺

思覺失調症屬於早發性精神疾病,特別常見於15至25歲之間的男性。邱一航醫師說明,患者發病前期常出現社交退縮、性格改變等不易察覺的變化;進入急性發作期後,則會明顯表現出正性與負性症狀。

思覺失調症會好嗎?穩定治療是關鍵

許多患者與家屬常關心:「思覺失調症能治好嗎?」對此,萬芳醫院精神科邱一航醫師指出,雖然思覺失調症屬於慢性精神疾病,但只要接受規律治療、多數患者的病情是可以穩定控制的。藥物治療是最核心的方式,能有效減緩幻覺、妄想等症狀,讓患者恢復生活功能。

邱一航醫師提醒,治療過程中若未持續服藥或中斷追蹤,容易導致病情反覆發作,甚至對腦部造成進一步傷害。當症狀惡化時,即使重新服藥也無法立刻見效,因此與精神科醫師密切合作、按時服藥,是維持病況穩定、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

如何與思覺失調症患者相處?關鍵在理解與耐心

根據國健署資料,思覺失調症是可以治療的,但病情穩定與否,往往與身邊人的支持有很大關係。當發現家人可能出現異常行為時,與其急著下結論或說服就醫,不如先表達關心,指出他近來的改變,像是睡不好、心情悶、難以專注等,再慢慢引導他接受協助。過度指責或過早下定論,反而可能讓病人更抗拒。

進入康復階段後,親友也可能因為太焦急而出現「過度照顧」的情況,例如強調不要依賴藥物、過度擔心復發,或甚至用強硬手段要求病人回歸正常生活。這些行為雖出於善意,卻可能造成反效果。家屬的理解、陪伴與適度放手,才是支持病人回到生活正軌的重要力量。

KEYPO TOP 3

口碑聲量排行TOP 3

娛樂 / 台劇

看完整排名
  • 1
    零日攻擊
  • 2
    百味人生
  • 3
    回魂計
Hot Articles

全站熱門文章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時事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王世堅質詢柯文哲的金句紅遍中台,一首〈沒出息〉再帶動熱潮。本人不僅幽默回應還自己玩梗!金句爆紅成迷因關鍵是什麼?馬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來了解吧!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生活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活動懶人包|10月萬聖節有哪些活動?全台都有免費活動熱鬧登場。還沒決定萬聖節要去哪玩嗎?這篇讓你市集、變裝遊行一次玩透透。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生活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近年來,「療癒經濟」崛起,絨毛玩偶、香氛手作等商品成為市場新寵。但療癒不僅止於心理層面,更多人追求身心合一的放鬆,「按摩」也變成日常必備自我療癒儀式。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