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品連日亮紅燈!北市籲減少外出 空汙竟對大腦有害?
近期空氣品質頻達「對所有族群不健康」等級,陽交大最新研究更指出,空汙可能傷害大腦、提高失智風險!空氣品質指標怎麼看?一文解析。

過敏兒請注意!台北市環保局3月24日公告,因東南風、西半部擴散條件差,當日上午空氣品質已達對敏感族群不健康等級(AQI>100),下午空品則達紅色警戒(AQI>150)。依監測資料及氣象署資料顯示,今(26)日空品持續亮紅燈!環保局提醒民眾減少外出,如需外出請配戴口罩,減少使用私人運具並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另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昨(25)日證實,改善空汙竟可以延緩失智風險?
空品亮紅燈!北市啟應變機制
台灣因近日風場為東南風再加上西半部擴散條件差,使北部空氣品質頻頻亮橘燈,甚至是紅燈,已達「對任何族群不健康」狀況!
對此,環境部說明,受午後光合作用影響、臭氧濃度上升,為減緩擴散不良造成之空品惡化情形,北市已啟動空品應變機制,包括執行營建工地及餐飲業查核、機車及柴油大客貨車路邊攔查、加強道路洗掃作業、工廠自主管理等管制作為,減緩空品不良程度;除啟動應變外,環保局也啟動府內橫向應變機制,通報教育局、衛生局、社會局等單位進行應變。

空氣品質指標(AQI)為何?
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氣品質指標」為整合過去空氣污染指標(PSI)及細懸浮微粒(PM2.5)指標。為使民眾易掌握空氣品質狀況,並暸解其對健康之影響程度,由空氣品質監測站之空氣污染物濃度監測結果換算而得AQI值。
#AQI「6大」指標
綠色:空氣品質良好,AQI值0至50。
黃色:普通,AQI值51至100。
橘色:對敏感族群不健康,AQI值101至150。
紅色:對所有族群不健康,AQI值151至200。
紫色:非常不健康,AQI值201至300。
褐紅:有害,AQI值301至500。
空汙無法改!但你可以這樣做
近幾年空氣品質每況愈下,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若有眼痛、咳嗽或喉嚨痛等不適症狀,應避免戶外活動;特別是敏感性族群,如孩童、老年人以及患有心臟、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的成人,更應以室內活動為主;有氣喘的人要多留意,可能需增加使用吸入劑的頻率。
另外為降低空污對身體的危害,民眾可隨時注意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訊息,國健署也針對空氣品質不良情形,提供民眾以下3招自我保護策略:
1、建議外出可戴口罩,由戶外進入室內時,記得洗手洗臉、清潔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以減少細懸浮微粒(PM2.5)之暴露(口罩應儘可能與臉部密合)。
2、應減少在戶外活動時間,或改變運動型態避開交通高峰時段及路段,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3、生活作息規律,多運用大眾運輸工具、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
空汙其實對大腦有害?陽交大發表新研究
以往空氣污染研究,多半著重在心血管疾病、肺癌等常見疾病之探討,少有研究探討空污對於腦部影響,但近年研究竟發現空汙可能影響大腦健康,甚至增加失智風險。陽明交大3月25日公告新研究「台灣社區的流行病學」發現,改善空氣品質與老年人注意力提升及大腦白質完整性密切相關。
這項研究分析居住在偏鄉與都會社區中412位60歲以上的健康老年人,利用空間模型估算這些老人居住社區周邊10年間的空污數據,包括細懸浮微粒(PM2.5)、二氧化氮(NO2)、臭氧(O3)及懸浮微粒(PM10),並請他們參與認知功能測試與磁振造影(MRI)檢查,以分析腦部結構變化。
研究團隊發現,細懸浮微粒與二氧化氮濃度減少與老年人的注意力提升呈正相關;更重要的是,磁振造影顯示這些污染物濃度下降,與多個掌管注意力與記憶力的大腦白質區域結構完整性有密切相關。空氣污染對大腦影響的具體機制尚未完全揭示,但科學界普遍推測污染物可能透過嗅覺刺激免疫系統,引發全身性炎症,進而破壞血腦屏障,導致腦血管發炎損傷影響神經健康。
主持研究的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表示,空氣污染長期以來被視為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風險因子,但關於空氣污染如何影響大腦結構的研究依然有限。這次研究填補了這一科學空白,顯示減少空氣污染對老年人注意力集中與大腦白質的潛在益處。
莊宜芳說明,大腦老化的速度受到基因、生活習慣和環境因子的共同影響,其中基因是先天無法改變,但生活習慣和環境因子卻是可以調整的。透過改善空氣品質,不僅能夠保護環境,還能促進老年人的腦部健康與認知功能。
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副教授潘文驥表示,本研究在國際環境衛生領域上具有重要意義,過往少有研究探討空污對於腦部之影響,更遑論特別針對亞洲人種進行研究。
研究團隊呼籲,改善空氣品質是提升公共健康的重要策略,特別是在人口老化趨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更具實際意義,這項研究也發表在科學期刊《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