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優生考試寫不完不是因為不會寫 竟是「無法跳題」害的?醫師點出常被忽略的關鍵
明明在家寫題都順利,到了正式考場卻卡關失常,醫師抽絲剝繭後,找到關鍵背後的心理困境。

考試寫不完,只是粗心或時間分配不當?對部分孩子來說,背後的問題,遠比我們以為的複雜。13歲的國中生小明(化名),小學時一路名列前茅,是班上老師眼中的資優生。但升上國中後,狀況急轉直下,段考幾乎每次寫不完考卷,成績急劇下滑,甚至開始抗拒上學。讓家長看在眼裡,焦急又困惑。
「明明會寫」卻寫不完?問題卡在「跳題障礙」
根據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觀察,小明在家練習時能順利作答,智力與理解力皆正常,真正的問題出在他面對考試時無法「跳過」卡住的題目。
一旦遇到不會寫的題目,小明的大腦彷彿當機,反覆在原題卡關思索,強迫自己一定要解出來。結果時間全被消耗在一題上,根本無法推進到下一題,整張考卷無法完成。
這樣的狀況,在臨床上屬於強迫症的典型表現之一。周伯翰指出,小明同時具有自閉光譜(ASD)特質,與強迫症傾向共病,當兩者同時出現時,在考場這樣高壓情境中就特別容易被放大。
強迫症不只洗手!腦袋卡住也算一種
說到強迫症,大家聯想到的往往是洗手、檢查門鎖、講究對稱等行為,但其實也可能表現在「想法轉不過去」。
像小明這樣在考試中產生「這題一定要想出來」、「不能跳過這題會很不舒服」的念頭,正是一種強迫性思考。這些想法會讓人陷入行為僵化,最後整張考卷進度完全停擺。
ASD+強迫症共病機率達2成 考場像放大鏡放大一切
根據周伯翰說明,研究指出,強迫症在一般人口的盛行率約為1.6%;但在自閉光譜族群中,合併強迫症的比例可達20%。這意味著,像小明這樣同時具有ASD與強迫症傾向的孩子,其實並不少見。
尤其在學齡階段,像是段考這類評量情境,對這些孩子來說更像一面「放大鏡」,讓原本就存在的認知特性變得更顯著。周伯翰提醒,若沒有及時發現、正確處理,容易導致學習自信心崩塌,甚至出現拒學、情緒障礙等後續影響。
孩子被誤解的不是能力 而是思維方式
「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沒被理解。」周伯翰強調,很多看似「拖拖拉拉」或「考試失常」的孩子,其實是陷入一種大腦卡住的狀態。他們的思緒會被強迫性念頭牽制,導致無法彈性調整解題順序,進一步產生焦慮、挫敗,最後甚至對學習產生恐懼。
這樣的狀況如果反覆發生,孩子很容易在無助中自責,也讓家長與師長誤以為只是態度或時間管理問題,錯失早期介入的黃金機會。
治療路線:藥物與心理並行
在治療安排上,周伯翰說明,臨床上通常會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並行。藥物方面,多會考慮使用作用於腦內血清素與神經傳導系統的藥物類型,幫助調節強迫性思考的循環。療效通常需要數週時間觀察,並視個案反應進行劑量與組合調整。
心理治療方面,則以認知行為治療(CBT)與暴露/反應預防(ERP)為主,目標是協助患者逐步降低對「未完成」的不安感,學習容忍彈性與改變。
傳統治療沒效怎麼辦?臨床也會評估新療法可能性
針對部分對藥物反應不佳的強迫症患者,周伯翰指出,目前臨床上也可能評估是否使用「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作為補充性治療。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腦部刺激技術,透過磁脈衝作用於大腦背內側前額葉(DMPFC),臨床研究顯示可用於特定強迫症個案的輔助治療選擇。
不過,周伯翰提醒,rTMS並非每位患者皆適用,是否採用此治療方式,需由專業醫療團隊根據個別症狀嚴重度與對藥物的反應進行完整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