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療無效怎麼辦?台灣團隊找到「破解乳癌抗藥性」關鍵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最新研究指出名為KIF2C的蛋白在乳癌抗藥性中扮演重要角色,台灣團隊已開發出針對該蛋白的抑制劑,並在動物實驗中初步展現治療潛力。

乳癌治療中的抗藥性問題,常讓病患在化療後仍面臨復發風險。針對其中難以治療的三陰性乳癌,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研究發現,一種名為KIF2C的蛋白可能是導致癌細胞對紫杉類藥物產生抗藥性的主因。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全球首個具細胞穿透性的KIF2C小分子抑制劑,在動物實驗中展現潛力,未來若能進入臨床,將有望為乳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選項。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抗藥性乳癌讓治療受限 科學家積極找解方
根據衛福部資料,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是一種治療選擇較為受限的乳癌類型。所謂「三陰性」,是指癌細胞缺乏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與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HER2),這表示患者無法使用荷爾蒙療法或常見的標靶治療,僅能依賴傳統化療藥物如紫杉醇。由於三陰性乳癌具有高度的基因異質性,即使接受化療,仍常出現復發、預後不佳、腫瘤轉移(特別是轉移至腦部)等情形,整體治療成效有限,死亡率也相對較高。即使初期治療有效,仍有超過四成患者面臨復發,且三陰性乳癌的復發率是一般乳癌的三倍,常在診斷後三年內發生。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復發,腫瘤常會對多種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造成治療選擇受限,病患存活率也大幅下降。
KIF2C蛋白:化療抗藥性的潛在關鍵
為了找出突破點,國立清華大學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團隊自2017年起,開始分析臨床資料與癌細胞分子機制,並鎖定一種名為KIF2C的蛋白質作為研究重點。這種蛋白負責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正確分離,確保細胞基因穩定。
研究顯示,當KIF2C在腫瘤細胞中過度表現時,可能會幫助癌細胞抵抗紫杉醇等化療藥物的干擾,進而完成分裂、產生抗藥性。這項發現讓KIF2C成為潛在的新型標靶治療對象。
新型小分子抑制劑在動物實驗展現效果
經多年研發,研究團隊成功設計出一系列KIF2C的小分子抑制劑,並在動物實驗中驗證其中一種藥物能有效抑制具抗藥性的乳癌細胞生長。當此藥物與紫杉醇併用時,效果更加明顯。
目前該藥物仍處於臨床前階段,尚未進入人體試驗。研究人員強調,這項成果雖具潛力,但距離實際用於臨床治療仍需經過安全性與有效性的完整驗證流程。

研究成果正擴展到更多婦癌治療上
除了三陰性乳癌外,團隊也正擴大研究範圍,探討KIF2C抑制劑在其他婦科癌症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與子宮頸癌的應用可能,並與臨床醫療機構展開合作,希望能為更多患者帶來新的治療方向。
該研究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及教育部相關科研計畫支持,並在2025年發表於細胞生物學領域的國際期刊。未來若能順利完成臨床試驗,將有機會為無藥可醫的癌症抗藥性問題帶來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