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玻璃瓶喝飲料會喝更多塑膠微粒!研究曝真相:比寶特瓶多50倍 專家示警台灣實際狀況
我們在追求純淨包裝的過程中,很可能忽略了最細微的污染來源,那些看不見的彩色塑膠微粒,其實早在開瓶之前就已悄悄掉進了我們的飲料裡。

走進超商或全聯,看到冰箱裡一排排的玻璃瓶飲料,你是不是也會不自覺多看一眼,覺得它比塑膠瓶看起來還要「乾淨」?甚至會想:用玻璃裝的應該比較天然、比較健康吧?但一項來自法國的研究發現,這樣的直覺,其實可能剛好相反。實驗顯示,玻璃瓶裝的飲料中,平均竟然含有比塑膠瓶更多的塑膠微粒。也就是說,我們在追求更安心的同時,反而可能不小心把更多塑膠喝進身體裡。
調查多款飲料 玻璃瓶裡的塑膠微粒反而最多
這項研究由法國國家食品、環境及勞工衛生安全局(ANSES)進行,且於6月20日公布,針對市售啤酒、汽水、檸檬茶、蘇打水與紅酒等飲品進行塑料微粒含量分析,並比對不同包裝容器的影響。研究人員坦言,原本以為塑膠瓶的污染會更高,沒想到剛好相反。
以汽水、檸檬茶和啤酒為例,裝在玻璃瓶裡的飲料,平均每公升約含100個塑膠微粒;但如果是裝在塑膠瓶或鋁罐中,數量就大幅減少,平均為玻璃瓶的1/5至1/50左右。這也代表,玻璃瓶中的微粒含量可能比其他容器多出5到50倍,落差相當明顯。
至於瓶裝水和紅酒,無論裝在玻璃或塑膠容器中,塑膠微粒含量都相對偏低,但仍可能檢出少量(如玻璃瓶水中每公升約4.5個,塑膠瓶則為每公升1.6個)。
原來塑膠不是來自瓶子 而是瓶蓋的「彩色塗層」
那這些塑膠微粒到底從哪來?研究人員發現,在玻璃瓶中出現的塑膠微粒,顏色與成分幾乎與金屬瓶蓋上的彩色塗料一致,推測這些微粒正是來自瓶蓋表面。經過放大觀察,這些瓶蓋雖然肉眼看起來完好,實際上已有微小刮痕,可能是在儲存、運輸過程中互相摩擦所致。這些細屑在開瓶前就已脫落,掉進了瓶中飲料。
只要多一道清潔程序 塑膠微粒立刻減半
雖然數據顯示玻璃瓶中含有更多塑膠微粒,但透過簡單處理流程,這個問題其實有機會獲得改善。研究團隊測試過,只要在瓶蓋裝瓶前進行簡單的清潔處理「吹氣與水洗」,就能讓塑膠微粒量減少將近六成。原本最高可達287個塑膠微粒,處理後降到87~106個,效果相當明顯。
也就是說,只要廠商願意稍微調整瓶蓋處理流程,玻璃瓶仍然有機會是更安全的選擇,顯示出製造端有明確改善空間。
台灣也面臨玻璃瓶塑膠微粒汙染問題嗎?專家解析
針對玻璃瓶飲料中出現塑膠微粒的情況,台灣是否也有類似問題?對此,《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訪問台北醫學大學食品安全學系副教授廖凱威,他表示,只要瓶蓋結構與國外研究中相同,台灣也可能出現類似污染現象。
廖凱威指出,這項由法國ANSES發表的研究,所檢出的塑膠微粒大多來自瓶蓋,而非瓶身本體。只要有塑膠材質、又與內容物直接接觸,自然就可能釋出塑膠微粒。尤其玻璃瓶與塑膠瓶開蓋方式不同,金屬蓋在扭開或撬開的過程中可能因摩擦、變形產生碎屑,進而掉入飲料中。
廖凱威表示:「如果台灣也有使用類似包裝設計的產品,進行相同實驗,應該也會觀察到接近的結果」。不過他也補充,這項研究主要是針對微米等級的塑膠顆粒進行檢測;若是使用分析奈米等級塑膠的工具,結果可能會有所不同,甚至顯示其他包材的風險更高。
目前沒法規限制怎麼辦?專家建議:少接觸就是最好的保護
另一方面,談到台灣現行制度是否有因應,他坦言:「目前台灣並沒有針對飲料包裝釋出微塑膠的監測或規範,現行法規大多集中在化妝品與清潔用品中禁用塑膠微粒。」食品容器的微塑膠暴露,目前還缺乏明確標準與管理辦法。
基於目前毒理學與人體流行病學資料仍有限,廖凱威認為,風險管理應以「減少接觸」為最實際策略,也就是避免長期使用可能釋出塑膠微粒的容器與包材,例如容器、食品包裝材、居家用品等,藉此降低自身暴露風險。
總而言之,從塑膠瓶到玻璃瓶,從瓶身到瓶蓋,哪一種比較好,可能沒有絕對答案。但越了解這些細節,我們就越有能力,為自己和家人做出更安心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