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人包/健保新制8月上路 不用住院就能治療?保險會賠嗎?三大變革一次看懂
新制上路後,預估每年可讓2萬名感染症患者免住院、釋出病床量能,有助緩解醫療壅塞、提升健保效率。

健保署預告,三項新制將自8月1日上路,包括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擴大全專科遠距醫療服務,及推動癌症學名藥使用獎勵。這些措施將有助於分流住院壓力、提升醫療效率,同時改善偏鄉就醫的便利性。
門診抗生素治療不必住院:預估每年節省3億點健保支出
針對肺炎、尿道感染、軟組織感染、骨髓炎及術後感染等感染症患者,健保署將引進「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方案」(OPAT)。過去患者若無法口服抗生素,需住院施打靜脈抗生素;新制上路後,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行動力良好的患者,可選擇在門診接受靜脈注射治療,減少住院需求。
該方案每次療程設計為五天,採包裹式給付:每日注射一次者為1031點,若為每日兩次則為1234點,另有個案管理費500點。藥費、診察費與檢驗費則另計。健保署估算,每年約有20萬人因感染症住院,若10%患者轉為門診治療,不僅可讓2萬人受惠,也能節省約3億點健保支出。
哪些人適合OPAT方案?門診抗生素治療與在宅住院制度互補
OPAT方案的對象主要為病況穩定且具行動能力的患者,與先前針對失能或高齡者推出的「在宅住院」(Hospital at Home, HAH)制度形成互補。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HAH適用於無法自行就診、需由醫療團隊到宅服務者,並常以「巴氏量表」等工具評估其日常活動能力。相較之下,OPAT則開放給可自理生活、能往返醫療機構的患者,由醫師個別評估是否適用,擴大門診照護範圍,降低不必要的住院量能壓力。
遠距醫療涵蓋所有專科:135鄉鎮、180萬人受益
健保署自2020年底推動遠距醫療後,已在眼科、耳鼻喉科及皮膚科取得初步成效。今年8月起,將進一步擴大至所有專科,涵蓋全國135個偏鄉與山地離島地區,服務人口約180萬人。
為鼓勵醫師參與,健保署將提升遠距診察費與訪視費30%。不過,為避免排擠在地資源,僅限當地該專科醫師人數少於3人時方可申報。健保署強調,此舉可縮短偏鄉患者轉診路程與等候時間,提升基層醫療可近性。
鼓勵使用癌症學名藥:處方獎勵點數、藥費差額留院靈活運用
在藥品使用政策方面,健保署將自8月起推動癌症化療學名藥使用獎勵措施。首波鎖定15種用於乳癌、肺癌等癌症的學名藥品項目。凡醫師開立該類學名藥處方者,每張處方可獲得150點獎勵,藥費差額也可保留於醫院總額中使用,以提高醫療資源彈性。
目前此類藥物在癌症治療中的使用率約為43%,健保署目標是提升至70%。若預估33萬張處方轉用學名藥,年度獎勵預算將達近5000萬元。健保署強調,推動學名藥使用不僅有助於抑制原廠藥壟斷,也能增強藥品供應的穩定性與系統韌性。
門診治療可以理賠嗎?部分商業保單未涵蓋門診治療
部分民眾可能因持有傳統住院型商業保險,擔心門診治療無法申請保險理賠,進而影響治療選擇。對此,健保署指出,為避免因保單條件限制,讓患者放棄合適的門診治療方案,健保署將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研議保單條款調整方向,朝符合醫療政策趨勢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