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想被你誇獎!心理師教你3步驟破解貶低式教育 達成有效溝通
面對家人的挖苦與攻擊,讓你心力交瘁?學會保護自己、化解情緒,才能在關係中找到平衡,重建自信與內心平靜。
人際溝通的方式,往往反映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經歷,這些因素形塑我們在互動中對他人行為的解讀與反應,尤其是對方使用帶有負面情緒的語言,無論意圖為何,都容易讓人不舒服。
近日,一名網友分享與媽媽的相處困境,媽媽從小以貶低她的方式傳達道理。例如,當她打工時被誇獎做事勤快,媽媽的回應是「別人只是說說好聽話,說不定私底下嫌棄妳」;當她交了滿意的男友,媽媽卻說「你不可以變醜變胖,到時候沒利用價值就不要妳了,像妓女一樣」。在一次與媽媽分享男友對自己很好時,媽媽的反應是「妳不要現在很爽之後你就知道後果,到時候你就是奴婢僕人」,這番話再次讓她受傷,於是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感受,希望雙方能改變溝通方式,最終卻沒能達成共識。
原Po表示,能理解媽媽的出發點,但這些話仍讓她很受傷,長期貶低式教育讓她覺得自己的感受不被重視,每次回家都必須全副武裝,非常身心疲憊。
面對這樣的親子問題,引發不少共鳴,網友回應「我媽也是這樣,教她講話也沒用,固執到聽不進去,覺得自己完全沒問, 我只能說最好的辦法就是無視」、「你也知道,媽媽關心你只是不會說話,千萬不要因為這樣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稱讚和鼓勵」、「我們家也是這種貶低式教育,小時候跟他們說的事情還會被講出來當笑話嘲笑,久而久之讓我變得不喜歡跟他們分享任何事」、「覺得妳需要和媽媽保持一點精神上的安全距離,她並不能提供妳正能量」。
好好說話有這麼難?解開父母負面溝通背後的原因
好好說話很難嗎?為何要用這樣的方式?這可能是許多人的疑問,身為IEQ團隊發起人,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解釋,父母會有這樣的說話方式,原因可能有4種:
1、可能源於父母的成長環境也是如此互動。
2、過去有關係創傷,曾在求學、工作或交往時受過傷害。
3、由於自尊或自信較脆弱,會用有殺傷力的言語跟對方溝通。
4、父母本身的夫妻關係若出現問題,如頻繁衝突、疏離,或互動不一致,一方想親近而另一方覺得過於靠近等,情感交流品質便會下降,導致雙方無法滿足彼此的情感需求。
「貶低式教育」對孩子究竟有多大影響?臨床心理師李依親指出,孩童時期,小孩容易模仿父母的說話方式,影響人際關係與情緒穩定度。當聽到挖苦的話時,孩子可能感到委屈與困惑,尤其當他人稱讚自己,父母的反應卻給負面反應時,容易引發情緒矛盾和糾結。這樣的情況,進一步會影響到孩子的自尊與自信,造成低自尊、沒自信、比較自卑;另一種可能是為了不再受傷,孩子會變成過度自信、自我感覺良好,顯得漫不經心、吊兒郎當,或是給人叛逆的感覺。
如何化解負面溝通的情緒風暴?專家:先看對方成熟度
長大後意識到這些負面與難受,想與父母溝通該怎麼做?心理師李依親表示,要先看當時父母處在什麼成熟度,如果父母心理狀態不成熟,可能無法達到有效的溝通,這時可以掌握2個原則:
原則1/減少被傷害的頻率
心理師李依親表示網友的建議「保持一點精神上的安全距離」是正確的,盡量讓自己在客觀上不要一直被刺激。
原則2/想好配套措施、做心理建設
事先想好回應方式,不舒服的話,事後可以怎麼舒心,並練習感受自己的臨界點在哪,思考如何適時離開現場,如同防災一般,在心中做好演練。
父母如果比以前稍微好說話一些,代表他們可溝通的成熟度漸增,心理師李依親建議,可以用「我訊息」的方式進行溝通,以「我」為開頭,避免用「你訊息」的方式溝通,以「你」當成開頭,容易讓人有被指責或被評斷的感受。使用「我訊息」,心理師建議分為三個步驟:
步驟1/具體描述特定狀況或行為
具體客觀地說出對方行為或句子,例如跟媽媽分享上大學後人緣變好,朋友變多,但媽媽的回應是「誰知道妳有沒有交狐朋狗友,牛鬼蛇神的」,單純描述事件本身,不多加形容或用籠統的方式闡述。
步驟2/描述事情對自己的影響及感受
正確舉例建議:這樣的說話方式讓我很受傷、我覺得自己被貶低。
步驟3/說出期待的調整方式
正確舉例建議:像是下次我跟你分享的時候,妳可以聽就好。
與父母溝通時,理解對方的成熟度是關鍵。面對過去的負面交流,適當防護與心理建設可減少情感傷害;當父母較為成熟時,使用「我訊息」進行溝通,專注描述行為,表達感受,提出具體期待,讓溝通更具建設性,提升溝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