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你家不是我家?母發文討拍反遭圍剿 心理師揭「我訊息」溝通4大要訣
我說一句你頂十句!孩子總是唱反調?父母的「愛」變成壓力,如何拿捏親子之間的界線?
2018年改編作家吳曉樂作品的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經典台詞「我一直都在幫你啊」、「媽媽都是為你好」打中許多人,引起不少共鳴;親子教育、共處狀況,仍在你我生活周遭反覆上演。一名卡友與女兒相處問題無助,發文求助,卻引起網友留言一面倒。
管太多反而失去更多?網友齊聲「該放手了」
原Po表示平常習慣幫女兒整理衣櫃,擔心她進入宿舍後不會自己收拾,於是提醒她學習整理。沒想到,女兒忽然生氣,對媽媽說「太誇張」、「為什麼要管她在宿舍的衣櫃怎麼整理」,甚至突然對原po大喊大叫「你為什麼要一次次提醒我這是你家不是我家?」這番話讓原Po感到傷心和錯愕,發文表示「我真沒想到她會說這麼沒良心的話,她是我的孩子這當然是她的家!」發文的母親更是對女兒接下來的發言傻眼,「我從來沒有覺得這是我的衣櫃,我一直覺得這是家裡的衣櫃,你為什麼要管我在宿舍的衣櫃怎麼整理?」
面對這樣的親子狀況,網友紛紛建議「那是她的衣櫃,不要幫她整理了,她愛怎麼整理是她的事,要相信她已經長大」、「該放手了,小孩是獨立的個體」、「原po小孩看起來是個很有自己想法的人,過度干涉只會讓他感到排斥而已」、「不要管那麼多,對你和你女兒的關係會更好」;網友分享「我是為你好」大部分情況這話都有毒,也有網友分享自身經歷,提到從小到大很多決定被干涉,感覺過度保護,導致面對家人時常感到壓抑。
其中一則網友的留言,分享了不同歲數時,父母可以適時給孩子參與生活中的決定,像是「3歲時退出他的餐盤,讓小孩自己吃飯;8歲退出他的私人空間,進房間時要記得敲門」等,得到四千多個愛心肯定,網友回應「這個蠻有用的,而且還可以讓他們學習自主、思考」、「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並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間,允許他有自己的選擇權」、「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當媽的不放心是當然的,但要學著調整心態」。對於這則留言,諮商心理師周欣穎認為,每個孩子的狀態和發展不一樣,也要依據孩子的性格,還有親子關係與教養的方式進行調整。
面對女兒情緒爆發,不少網友則認為「孩子一直都在忍讓,而媽媽所謂的愛的管理」、「沒有什麼突然,只有日積月累和忍無可忍」、「老實說從她的回答裡面,感覺她平常面對妳時壓力也不小」。對此,心理師周欣穎解釋,小孩會有如此大的反應,主要原因為青少年正處於自我探索和尋求自主的關鍵階段,這個時期,孩子們也渴望更多的自主權,因此當他們感到被限制或失去掌控時,容易產生挫折感,也容易與父母發生衝突。
媽媽通病?無形枷鎖?破解親子衝突的4大溝通秘訣
遇到衝突時,該如何調整與小孩的溝通方式,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彼此的想法和需求?心理師周欣穎提供了4項重點:
重點1/先聆聽
不打斷、不評論,讓孩子感受到尊重,這樣才能減少防衛心態,成功開啟對話
重點2/給予自主感
給孩子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在合理範圍內做決定,並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當意見不同時,可以用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意見被考慮,而不是一味地被指導或控制。
重點3/使用「我訊息」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我訊息」則相對於「你訊息」,以「我」為開頭,有時孩子反而更能接受,心理師周欣穎以上述案例為例,她建議「媽媽有點擔心你一個人在外生活,不僅要上學還要打理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情都要自己處理,媽媽擔心你應付不來,如果你需要有人教你如何有效率的整理宿舍,可以來問媽媽喔。」而避免用「你之後住外面什麼都要自己來,所以你現在應該要開始跟媽媽學怎麼打掃和整理房間」的方式與孩子對話,避免指責或命令。
重點4/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脫口而出「你為什麼要一次次提醒我這是你家不是我家?」是否為缺乏歸屬感的表現?心理師周欣穎回應,單看一事件無法立刻確定,可以等待孩子情緒過後,找個時間與孩子聊聊,即使不完全認同孩子的想法,也要尊重和接納他的情緒,避免貶低或批評,這會讓孩子更願意分享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