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變天豪雨強風來襲!網掀厭世潮 專家傳授4招+飲食建議教你穩定情緒
風神颱風、6縣市雨量達停班課標準、文化大學停課!變冷+下雨天讓人容易emo?醫師與營養師教你幾個簡單方法,在壞天氣中穩定心情、避免情緒低落。

受「風神」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影響,全台天氣正式變臉。天氣驟變不只讓街頭濕答答,也容易讓人心情跟著變沉重。醫師提醒,季節變化確實會對情緒造成影響,尤其在氣溫驟降、天氣不穩定的時候,更容易誘發情緒波動。她提出幾個簡單但關鍵的調整方法,幫助民眾在壞天氣中不被情緒綁架。此外,營養師也提醒,飲食對穩定情緒同樣有幫助。
六縣市雨量達停班課標準、文化大學停課
北部、東半部降雨明顯,部分地區已出現大雨甚至豪雨。根據中央氣象署今(10/20)下午1時最新風雨預測,從今天下午2時起到明天下午2時,共有6個縣市累積雨量已達「停班停課」標準。是否停班停課,將依各地方政府公布為準。因應天候影響,中國文化大學宣布陽明山校區自今日下午3時起停課,明(21)日全校課程將改採遠距教學。
突如其來的降雨跟降溫,不只讓通勤族苦哈哈,也讓許多網友直呼「心情跟天氣一樣爛」、「好想冬眠」,下雨天的「集體厭世潮」悄悄蔓延中。不過,這種「變天情緒低潮」並不只是心理作用。
季節交替為什麼容易情緒低落?醫師這樣說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鄭懿之指出,許多人在季節轉換時情緒特別容易受到影響。早在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觀察到躁症與憂鬱症的發作頻率會隨季節變化而改變。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冬季型憂鬱症」,症狀包括沒精神、嗜睡、特別想吃碳水、體重增加。相對地,「夏季型」則容易焦躁、失眠、食慾變差,甚至情緒激動。年輕族群罹患冬季型的比例較高,女性也多於男性。
下雨天為什麼心情變差?和日照有關嗎?
研究發現,在高緯度國家,冬季型憂鬱症盛行率更高。鄭懿之說明,這和日照時間變短、circadian rhythm(晝夜循環節律)被打亂有關,進而影響情緒狀態。
因此,「光照治療」在處理季節型情緒障礙時,常被用來穩定心情。換句話說,下雨天不只是外面變陰沉,有時你的心情也會跟著一起變暗,並不只是「想太多」。
春天容易情緒高漲?醫師解釋「桃花癲」現象
除了秋冬季節容易出現情緒低落,春天也可能有另一種極端。有些人到了春季會變得特別興奮、話變多、睡不著,甚至衝動消費,民間俗稱「三月桃花癲」。
鄭懿之近一步說明,雖然目前學術上對春夏躁症尚無一致結論,但臨床確實觀察到這樣的季節性躁症現象,提醒民眾別輕忽情緒起伏的警訊。
變天心情不穩怎麼辦?4招教你調適情緒
當情緒開始受季節影響時,穩定的生活節奏是關鍵。鄭懿之提醒,以下幾件事能幫助減少季節對情緒的衝擊:
規律作息與睡眠:盡量固定時間睡覺起床,避免熬夜。
增加光照與活動:多曬太陽、多出門,有助調整身體節律。
記錄心情變化:透過「心情日記」觀察情緒與天氣、壓力事件的連動。
適時尋求協助:若情緒困擾已影響生活或工作,不要硬撐,應尋求精神科或心理諮商協助。
飲食也能幫助調整情緒?營養師這樣說
下雨天容易讓人情緒變得低落,除了氣溫驟降、活動受限外,也可能與身體生理機制有關。「好食課」營養師林世航表示,這類情緒變化可能與「季節性情感障礙」(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簡稱 SAD)有關。
研究估計盛行率約為1.5%,也就是平均每一百人中,就可能有一至兩人出現相關症狀。當秋冬或雨季日照時間變短,體內血清素濃度下降,容易出現憂鬱、情緒不穩等問題。SAD患者常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容易疲倦、嗜睡、對甜食或碳水化合物需求增加,以及減少社交活動等。
林世航指出,除了生活作息調整外,也能透過飲食來幫助穩定情緒:
補充複合碳水化合物:多吃南瓜、糙米、玉米、地瓜、栗子等全穀及未精製雜糧,促進血清素合成;並減少精製糖攝取,避免血糖起伏造成情緒不穩。
攝取高維生素D食材:例如雞蛋、乾香菇、鮭魚、鰻魚、強化牛奶等。研究指出,缺乏日照導致維生素D含量下降,可能增加憂鬱風險,適度補充有助改善情緒。
適時曬太陽:天氣好時外出活動、曬太陽,有助體內維生素D合成,也能舒緩壓力、穩定心情。
林世航提醒,壞天氣不一定代表壞心情,適當的飲食與生活調整,也能幫助我們撐過「厭世天氣」。
雨會停 情緒也能撥雲見日
台灣秋冬多陰雨,變天確實容易讓人心情跟著低落。鄭懿之強調,這不是脆弱,也不是矯情,而是身體對季節變化的自然反應。
當天氣變壞時,適當調整生活步調、增加活動量與光照,並留意情緒變化,是幫助自己撐過「厭世天氣」的關鍵。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也能讓情緒不再被天氣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