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光復在颱風樺加沙豪雨後災情嚴重,堰塞湖溢流、洪水沖毀橋樑,整片市區陷入泥濘。如今不只救難人員,連假期間更有大批志工自發趕赴災區,網路上稱他們為「鏟子超人」。不過要投入救災,光有熱情還不夠,怎麼搭車到光復?要帶哪些裝備?鏟泥時怎麼避免受傷?甚至現場有哪些挖土小訣竅?這些都是每位志工必須知道的細節。以下整理出「鏟子超人行前重點」,從交通、裝備到實戰經驗一次看懂。
鏟子超人重點一:怎麼到光復?連假台鐵加班車
連假第一天,光復不像其他地方洋溢假期氛圍,而是充滿前來救災的志工身影。台鐵統計,當天光復站進出人次突破三萬,並加開十班次列車協助運送人力。許多志工自備鏟子、耙子與防護裝備,一到現場便投入清淤,他們的身影也因此被媒體與網路形容為「鏟子超人」。為了讓志工能更快抵達災區,台鐵在9月27日至29日特別加開10班次列車,路線涵蓋北中南,從樹林、台北、台中一路直達光復,回程也有安排:
9月27日(已加開5班):含彰化—光復普悠瑪號、樹林—光復及花蓮往返自強號)。
9月28日(加開2班):6164次樹林06:15開—光復09:44到(自強號,經台北06:35),6167次光復16:34開—樹林20:05到(自強號,經花蓮17:17)。
9月29日(加開3班):6169次光復14:32開—彰化19:45到(普悠瑪號,經台北17:36、台中19:30),6164次樹林06:15開—光復09:44到(自強號,經台北06:35),6167次光復16:34開—樹林20:05到(自強號,經花蓮17:17)。
簡單來說,從台北出發的志工清晨就能搭上直達班次,中午前抵達光復,傍晚也有回程列車。詳細班次與停靠站,則可在台鐵官網查詢。
鏟子超人重點二:除了鏟子和雨鞋 還要準備什麼?
除了鏟子和雨鞋,志工在進入災區前還要特別注意自身防護。衛福部提醒,積水與淤泥裡可能藏有鐵釘、鐵片等銳利物,一旦受傷就可能引發鉤端螺旋體病、破傷風或類鼻疽。因此,防水防滑的手套不可少,能避免長時間鏟泥造成水泡,也能減少泥水滲入傷口的風險。
現場通風差,加上長時間勞動,容易中暑,涼感袖套與毛巾都是實用的配備。口罩則能降低吸入灰塵或病菌的風險。至於飲食與清潔,也需要格外小心,飲水必須煮沸,泡水或放久的食物不要食用;環境建議用稀釋漂白水消毒,餐具則需煮沸或用漂白水清洗後沖淨,手部清潔同樣不能忽略。


鏟子超人重點三:鏟泥不傷身 物理治療師教你正確姿勢
鏟泥巴不是日常運動,長時間彎腰、用力,最常見的就是腰痠背痛。網友就好奇:「有沒有物理治療師或健身教練,可以教大家怎麼鏟才不會受傷?」物理治療師ZM提醒,長時間清淤最怕腰痠與受傷,使用方式正確才能持久。他建議若有條件,可以使用底面積較大的圓鍬,操作起來更順手。
訣竅一:站姿與工具
選擇底面積大的鏟子,雙腳採弓箭步前後站,保持身體穩定。
訣竅二:出力方式
鏟泥土時臀部往後推、膝蓋微彎,避免直接彎腰出力。
訣竅三:換手與方向
雙手可以正反交替握鏟,並適當更換方向站立,避免單側肌肉長時間過勞。
伸展動作
作業中途可做兩個動作放鬆:一是手肘打直、手掌朝外伸展前臂;二是坐姿翹腳,將膝蓋往內扳,幫助下背舒緩。每次維持至少30秒,可依自身情況重複數組。
物理治療師最後感謝所有「鏟子英雄」,也提醒大家,鏟子能帶走泥沙,但照顧好身體,才能陪居民一起撐下去。
鏟子超人重點四:先報到分工再救災、一份地圖快速找需求點
在災區現場,萬秀洗衣店第三代張瑞夫也加入了鏟子超人行列。他提供第一線志工的現場觀察與提醒,抵達光復後可以先到火車站前廣場尋找分工窗口,無論是中央單位、慈濟或地方議員團隊,都能協助分派任務,讓人力更有效率地投入。由於許多房屋被泥土堵住,室內難以通風,志工要格外注意中暑風險,涼感袖套與毛巾是相當實用的配備。
他觀察到,防水防滑手套能避免因長時間使用鏟子而起水泡,而力氣較小的人也可以先用小耙子把硬土翻鬆,再交給他人搬運。整體而言,當地物資雖然還算充足,但人力愈多愈好,加入的人愈多,復原速度也會更快。志工之間也互相提醒,穿雨鞋時最好不要搭配短褲,小腿容易磨破皮;襪子則盡量選厚一點,甚至穿兩層,會比單層更舒適。
除了官方和現場的分工窗口,壽豐居民也自發協助串聯各物資站,整合成一份「光復鄉救災資訊地圖」,內容包括交通資訊、醫療站、供水站、廁所,以及需要志工協助的區域,方便大家更快掌握災區需求。地圖可於此查詢:光復鄉-救災資訊整合。
同時,也有「民間自發志工接駁」服務。搭火車到光復的志工,出站後左轉往光豐農會,即可找到接駁車隊,協助往返阿多莫部落。不過由於部落腹地狹小,建議志工共乘進入,當地物資已足,但仍需要大量人力協助清理淤泥與大型廢棄物。

鏟子超人重點五:挖土訣竅 省力又安全
在實際作業上,也有熱心網友分享關鍵訣竅:
進入民宅前,務必先確認電源是否切斷,以免觸電。
搬運泥土時,推土車車斗底部可先鋪米袋或布料,避免沾黏。
泥土含水時,可用水泥耙處理;若泥土變硬,先用小鋤頭鬆開,再用尖鏟踩分塊,最後用方鏟或桶子搬運。
含水泥土重量驚人,千萬不要硬撐,自己能搬多少就搬多少。
若有小型挖土機或「山貓」支援,可快速處理大面積,但收尾仍需靠人力。
牆角泥巴可用角鏟清除;有水源時可用刮地板工具,沒水則靠方鏟慢慢完成。
最重要的一點:隨時補充水分,避免在高溫與勞動下中暑。
鏟子超人網路聲量爆衝35萬!花蓮救災成全民行動
根據《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觀察,近五日(2025/9/23~2025/9/27)「花蓮救災」相關網路聲量累積達357,336筆。9月23日颱風豪雨造成堰塞湖溢流、洪水沖入光復,討論僅6,274筆,但隨著搜救擴大與傷亡消息傳出,聲量逐日攀升。高峰出現在9月27日教師節連假首日,大批志工湧入災區,掀起「鏟子超人」熱潮,單日討論突破131,551筆,成為全民矚目焦點。

從探索概念來看,「鏟子超人」是最大討論核心,延伸出「雨鞋超人」、「英雄不一定有披風」等關鍵詞,展現網友對志工的敬意;「堰塞湖溢流」則凸顯災情源頭,而「謝謝你們」代表對前線人員的感動回應。許多網友留言表示:「謝謝國軍弟兄、警消與志工,天佑台灣善良的子民」、「在雨鞋店看到許多人試穿,知道一定是要去花蓮幫忙,心裡非常感動」,也有人提醒「鏟子超人幫助別人同時也要顧好自己」。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5年09月23日至2025年09月27日。
資料來源:
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花蓮救災』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探索概念」(註2)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註2 探索概念:將主題的文章進行概念分群(Concept Clustering),幫助讀者從巨量資料中快速掌握事件的來龍去脈;群中存在較高的議題相似度,群間則有較低的相關度;分群結果透過演算法抽取具有代表性的片語以呈現概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