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游泳」救不了你!這5個錯誤觀念才是真正的溺水殺手
不只海邊溪邊,浴缸、澡盆,甚至打鬧一秒,都可能成為下一場溺水事故的引爆點。

夏天是戲水旺季,泳池、溪邊、海灘到處都是玩水人潮。不過,許多人對溺水的認知其實停留在表面,以為「只要會游泳就不會有事」、「反正就在附近」就足夠安全。但根據國民健康署與教育部體育署的溺水統計與防溺建議,真正導致意外的往往不是不會游泳,而是這5個我們以為沒問題的錯誤觀念。
溺水錯誤觀念一:會游泳就不用擔心溺水
真相:穿錯衣服、身體不適、水域突變,都會拖垮你。
許多溺水事故中的受害者,其實是會游泳的人。但如果身體疲累、穿著吸水衣物(如牛仔褲)、或在天然水域遇上落差與暗流,即使你游得再好,也可能瞬間失去行動力。
溺水錯誤觀念二:孩子在浴缸裡、我就在旁邊 不會有事
真相:溺水只要幾秒,家中洗澡也可能奪命。
不只海邊、泳池,家中浴缸與澡盆其實是溺水高風險地點之一。1至4歲是兒童溺水的高風險年齡,國民健康署提醒,大人不能因為人在附近就鬆懈,即使電話響也不可離開視線。
溺水錯誤觀念三:水裡玩得久一點沒關係
真相:長時間泡水可能導致失溫與抽筋。
玩水過程中身體的熱能會逐漸流失,特別是兒童與瘦小體型的人,更容易發生低溫與肌肉僵硬狀況。這時若再遭遇突發狀況,會更難自救。
溺水錯誤觀念四:水中打鬧是互動的一部分
真相:惡作劇可能讓人驚慌、嗆水甚至失去意識。
水中惡作劇如突然推人、潑水、拉人下潛,可能造成對方吸水、受驚、抽筋,進而失去反應力。這種情況下即使旁人會游泳,也可能來不及應對。
溺水錯誤觀念五:出門前看天氣就好 現場應該都安全
真相:現場天氣突變、地形變化才是最大變數。
天然水域如溪流、海邊有很多不可控因素,水流、落差、浮石等地形常常在晴天也造成事故。此外,局部天氣突變時也會瞬間提升危險性。
預防溺水正確觀念 比你游得多遠更重要
根據統計,113年1至5歲兒童的溺水死亡人數雖然已從8人降為1人,但風險仍在。無論會不會游泳,只要觀念錯、情境失控,溺水仍會悄悄發生在任何一個你以為安全的地方。想守住快樂戲水回憶,不只要會游泳,更要懂得避開風險,並記得以下兩組關鍵原則:
防溺10招:
1.戲水地點需合法,要有救生設備與人員。
2.避免做出危險行為,不要跳水。
3.湖泊溪流落差變化大,戲水游泳格外小心。
4.不要落單,隨時注意同伴狀況位置。
5.下水前先暖身,不可穿著牛仔褲下水。
6.不可在水中嬉鬧惡作劇。
7.身體疲累狀況不佳,不要戲水游泳。
8.不要長時間浸泡在水中,小心失溫。
9.注意氣象報告,現場氣候不佳不要戲水。
10.加強游泳漂浮技巧,不幸落水保持冷靜放鬆。
救溺5步:
叫:大聲呼救。
叫:呼叫 119、118、110、112。
伸:利用延伸物(竹竿、樹枝等)。
拋:拋送漂浮物(球、繩、瓶等)。
划: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船、救生圈、浮木、救生浮標等)。
被溺水者拉下水怎麼辦?這個動作能穩住他也保護你
若不幸目睹溺水事件,第一時間的反應非常重要。教育部體育署曾提醒,即使情況再緊急,施救時也應遵守救溺三原則:
岸上救生優於下水救生。
器材救生優於徒手救生。
團隊救生優於個人救生。
若身邊沒有可用的延伸器材,且已被溺水者拉扯入水,應儘快移動至對方背後,拖住其頭頸與上背,讓頭部與身體成一直線,臉部朝上保持在水面之上。此時應盡量保持冷靜,減少移動,同時大聲呼救,等待支援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