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診等不到床、只能盡量不生病?急診醫師今年恐破百人離職 醫界曝嚴重後果
急診室人力吃緊問題延燒,醫界估今年恐有超過百名急診醫師離職。雖然政府啟動補助與對策,但醫界憂心現行制度未根本改善,恐讓病患等更久、醫護更疲累。

急診室人力不足不是新問題,但近年隨著患者增加、醫護流失,現場壓力越來越吃緊。衛福部長邱泰源提出三項對策並規劃40億元健保補助,希望改善現況,但醫界認為關鍵還在制度本身。從第一線醫師到醫師工會、醫院高層,都陸續點出急診人力不足可能帶來的後果。
急診人力為何會流失?不只是過勞 制度壓力成急診醫師出走主因
台灣急診醫學會統計,今年5月預估已有66名急診醫師離職,全年離職人數恐超過110人。對於急診醫師持續流失的原因,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任田知學在臉書粉絲專頁說明,第一線醫護人員不僅要承擔高風險與高不確定性的病患照護,還必須在健保資源有限的架構下持續應對大量患者,導致不少醫師選擇離開這個領域。
她直言,「不是不努力,是努力太久、太累,還沒有人聽見。」並強調,在全民健保制度下,許多醫療工作被視為理所當然,醫護人員的付出難以被看見或合理補償。田知學也表示,新進醫師人數遠不及離職速度,主治醫師人力恐出現斷層,對病患照護、輪班安排與突發事件應對都構成挑戰。
急診人力吃緊 醫界憂長期恐引發嚴重後果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專科醫師總人數近年雖維持在1700人上下,但需注意的是醫師平均年齡有逐年上升趨勢,反映年輕世代投入意願下降。洪子仁指出,急診工作的高度不確定性與壓力,使部分年輕醫師傾向選擇其他科別作為職涯起點。這一現象若持續,未來將影響整體醫療體系的人力穩定。
此外,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目前醫院中負責急重症照護的主治醫師,多處於高工時、高壓力的工作狀態,且目前並無法規限制工時上限。面對人力不足,部分醫院已主動調整轉診接收政策,目的在於維持現有醫療品質,而非推卸責任。工會指出,這些作法反映急重症醫療已接近負荷極限,若人力結構長期未改善,將可能對整體醫療安全造成風險。
如何搶救急診人力?衛福部:3大措施+補助40億盼緩解困境
對於近期各大醫院急診室人力吃緊與病患壅塞問題,衛福部長邱泰源9日在立法院受訪時表示,急診醫師確實承受相當大的壓力,醫院應加強人力與病床調配,並合理安排醫護工作時數。他指出,現階段將透過三項作法來因應急診壓力:
請醫院妥善調整病床資源配置。
推動區域間的醫療整合。
持續落實分級醫療制度,避免不必要的急診擠壓基層資源。
邱泰源指出,要從根本解決醫療體系問題,怎麼樣讓人民更健康,並以「盡量不要生病」強調應回歸預防醫療,來減輕急診壅塞壓力。他說,健保署已自5月編列40億元預算,預計6月起發放,希望改善醫護待遇、工作環境,進一步提升人力留任意願。
錢發下來之後會解決問題嗎?醫界點出憂心關鍵
對於邱泰源提出的應對措施,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昨(10)日發表聲明指出,現階段醫院內仍有大量主治醫師需長時間on-call、承擔高強度照護工作,急重症人力仍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部分醫院近期調整接收轉診的政策,並非卸責,而是基於對醫療品質的考量。
針對健保署規劃發放的40億元補助,工會表示,相關經費目前仍未具體發放,分配方式與實際效益也尚不明朗。他們強調,單靠一次性經費難以根本解決結構性問題,若外界誤以為「政府已給資源、問題就該解決」,反而可能加劇醫病之間的誤解與對立。
民眾未來該怎麼辦?醫療壓力仍在 預防意識也不可少
急診人力短缺的情況,短期內難以根本緩解,無論是制度調整或人力補足都需要時間。在這段過渡期中,民眾平時的健康管理與預防醫療也很重要,能少進急診一次,就是對前線最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