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族常見十大健康問題 中醫師分享保健重點
氣溫驟降不只讓人手腳冰冷,更可能掀起心血管、呼吸道與關節等健康警訊。醫師提醒熟齡族從保暖到飲食都需留意,提早防範寒冬危機。

這幾年氣溫變化越來越極端,天氣轉涼的速度就像踩了油門般「急凍式下滑」!對多數人來說,這或許只是「泡湯、吃火鍋」的好時節,但對家中的熟齡長輩而言,這波冷空氣其實可能是一場無聲的健康危機。
回顧2024年12月底,首波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全台急凍,新北石碇氣溫甚至跌破10 度。根據消防署統計,短短三天內就出現112起非創傷死亡案例,數字觸目驚心,也讓人不得不重新正視寒流對健康的衝擊,尤其是對年長者而言,「冷」不只是天氣變化,更可能是致命警訊。
在季節交替、氣溫驟降的時節《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十大熟齡冬季健康問題」,帶你一起了解熟齡族在寒冬最常面臨的健康挑戰。
No.1 心肌梗塞、心臟病發

每年低溫特報時,總會看到新聞不斷呼籲年長者,或心血管疾病的人,要特別留意,因為氣溫一降,心臟不適的風險也跟著上升。
當冷空氣襲來,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得加倍工作維持血液循環,冬天因此成了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對熟齡族而言,年紀增長讓血管彈性變差,若加上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的負擔便會加重;只要氣溫驟降、保暖不足,就可能誘發心血管危機。
國民健康署建議,清晨與傍晚是氣溫最低的時段,可改在白天活動;穿衣採多層次搭配,頭頸與四肢要特別保暖,同時保持活動靈活度。此外,定期量血壓也很重要,至少一年落實一次「722」自我檢測,連續七天、早晚各量兩次取平均值,掌握變化。
衛福部也特別提醒,若出現左側胸口疼痛、喘不過氣、冒冷汗或頭重腳輕等症狀,可能是心肌梗塞警訊;特別是有三高或心血管病史的熟齡族,應立即撥打119,把握黃金時間搶救生命。
No.2 咳嗽、感冒

一變天,喉嚨先開始「癢」、接著咳個沒完。有人以為是冷到、有人懷疑又被小孩傳染,但從中醫觀點來看,除了病毒、細菌感染,其實也可能是「氣不動」的問題。
台中大里風澤中醫診所院長周佳儀醫師提到,這可能與脾虛、生痰有關,腸胃虛弱、水份滯留在身體內無法好好運用,就容易堆積成痰;再加上若飲食偏重口味或經常熬夜,都可能讓呼吸道黏膜變得敏感,進而誘發咳嗽。
周佳儀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更多是氣「堵住了」。想讓氣順起來,除了藥物調理,也能從日常保養著手,像是以廣陳皮水(新會陳皮水)為基底,身體濕氣重時可加薏仁;怕冷的人可加生薑;若常熬夜、黏膜偏乾,則能加入百合、少量蜂蜜或白木耳;若氣虛,則可搭配黃耆一同熬煮。
若氣溫夠低,周佳儀醫師也建議可在冬令時選擇「三九貼」來穩定體質。她指出,許多長輩平時得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若再加上中藥調理,餵藥或服藥都相當麻煩;加上有些人長期吃中藥容易感到膩口,因此像三九貼這類外貼療法,對長者而言是更輕鬆的選擇。
No.3 三高、慢性病
天氣一冷,食慾跟著變好,但千萬別讓血壓、血糖也跟著一起上升。
冬天活動量下降,進補或過節飲食又常偏油膩、重鹹,對三高族群來說是最容易「出狀況」的季節。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壓常會升高,血糖與血脂也容易波動。平時如果沒有注意測量或規律服藥,這些失控的數值,就像不斷在血管壁上堆積垃圾,讓平常潛藏的毛病被「冷」引出來。
熟齡族若已有慢性病,更要穩定服藥、定期追蹤。吃飯時少鹽少油、多蔬果,即使只是在家走動,也要維持規律活動,幫助血液循環順暢,不讓身體被寒意打亂節奏,也有網友提醒「氣溫驟降時,泡湯需格外注意」。
No.4 四肢冰冷、關節疼痛
天一涼,許多人可能會說:「我的膝蓋比氣象局還準!」那種從骨子裡透出來的痠痛,讓原本輕鬆的家務或下樓梯都成了挑戰。
不過,台中大里風澤中醫診所院長周佳儀醫師解釋,中醫所說的「風濕」與西醫的免疫性風濕並不同,而是由風、寒、濕三種外邪引起,當這些因素侵入關節、氣血運行受阻時,就容易出現痠痛、僵硬等不適。
周佳儀醫師建議,想改善手腳冰冷與關節痠痛,可從泡腳開始。利用薑、艾草等藥材泡腳,能幫助促進血液循環、驅寒散濕,也有網友分享「每天泡腳,加薑母粉」;也可在家搭配溫熱毛巾熱敷肚臍附近的氣海穴與關元穴,讓氣血順暢,自然能減少寒氣滯留帶來的不適;或是直接到診所透過儀器薰蒸。
No.5 中風

中風是冬季必須萬分警惕的「隱形殺手」,它往往來得又快又急,讓人措手不及。
台中大里風澤中醫診所院長周佳儀醫師分享,在中醫來講這與「寒主收引」有關。天氣一冷,血管容易收縮,若血液又偏濃稠,就可能導致阻塞、引發中風。她也提醒,血壓忽高忽低對血管壁是一大負擔,而熬夜、過勞、情緒起伏大、重鹹重油的飲食,都是讓血液循環變差、增加中風風險的推手。
周佳儀醫師也指出,中風初期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常見徵兆包括臉部歪斜、口齒不清、單側手腳無力或麻木、突然頭暈、視力模糊等。一旦出現類似症狀,務必立即送醫,把握黃金搶救時間。若希望延續行動力、減輕中風後遺症,可透過中醫輔助治療協助改善狀況。針灸或雷射針灸能疏通經絡、刺激神經與肌肉,有助於提升肢體活動功能,並幫助改善肢體無力、語言障礙、吞嚥困難等常見後遺症;中藥調理則可補氣活血、促進氣血循環,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作為整體調理的一部分,協助患者逐步恢復日常生活的穩定度。
至於日常預防,她建議長者要注意頭頸保暖、維持規律作息、飲食清淡、多補水分並適度運動,有助血液循環;平時也可按摩合谷穴、太衝穴,幫助氣血流暢,降低冬天突發中風的風險。
No.6 胸悶、胸痛
胸痛的成因很多,可能只是腸胃脹氣、肌肉拉傷,甚至壓力太大,但若是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就絕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心絞痛、心肌梗塞與主動脈剝離這三類心血管問題,更要提高警覺。
衛福部指出,一般勞累型心絞痛多半在勞累、飯後、受寒或情緒激動時發作,胸口會出現壓迫或疼痛感,休息或使用舌下片後通常能在15分鐘內緩解。若疼痛劇烈、伴隨恐慌、呼吸困難、冒冷汗或無力,且超過15至30分鐘仍未改善,就可能是心肌梗塞,這時別再觀望,應盡快就醫,把握黃金時間。
這樣的症狀差別,看似細微,卻攸關救命。熟齡族若曾有胸悶、胸痛經驗,不妨在天氣轉冷時更加留意,別讓一時忽略成為不可挽回的遺憾,網友也提到「有症狀就要多注意了」、「現在很多長輩都不動的,冬天虛弱就猝死」。
No.7 頭痛、頭暈

許多人一到冬天,只要一吹到冷風,彷彿頭上被套了緊箍咒,整個頭昏腦脹。
有網友曾以「冷到頭開始痛的人多嗎」為題發文,引起不少共鳴,「我也是,連帶眼壓高QQ」、「我一冷到就頭痛,好煩」;相當多人分享自己的保暖秘訣,「我都用頭套包頭睡覺」、「可戴毛帽睡,睡前喝溫水」;也有人建議,「睡覺的時候用另一條毯子或圍巾蓋頭部會好很多」。
對熟齡族而言,這種「冷到頭痛」的情況更常見。隨著年紀增長,頸部退化、血液循環變慢,再加上久坐或睡眠品質不佳,都可能在氣溫變化時誘發頭痛。日常保養其實不難:外出戴帽子或圍巾,避免冷風吹頭、維持規律睡眠、適度補水並放鬆肩頸,都能減少發作頻率。
不過若突然出現前所未有的劇烈頭痛,合併視線模糊、肢體無力或麻木、持續嘔吐、意識改變等症狀,就該盡快就醫排除嚴重原因。
No.8 疲倦
冬天許多人早上鬧鐘響了還是起不來,白天又頻頻打呵欠,整個人懶洋洋的。天氣變冷時,血液循環會變慢、基礎代謝也跟著下降;再加上日照減少、室內空氣不流通,氧氣不足更讓人頭昏腦脹,身體自然就切換成「省電模式」,讓你整天只想窩在棉被裡,網友表示「冬天想睡正常,但是睡過頭反而更累」、「這天氣真的很適合睡覺」。
熟齡族若作息不規律、活動量減少或營養攝取不足,這種疲累感會更明顯。每天固定時間起床、白天曬曬太陽,能幫助身體穩定生理節奏;飲食上攝取足夠的鐵、B群、鈣質和鎂,有助於神經系統功能與能量正常代謝。
若長期感到無力、提不起勁,或伴隨體重異常、頭暈、心悸等症狀,就可能不只是天氣作祟,應檢查是否有其他健康問題。
No.9 情緒低落、憂鬱

入冬後天氣變冷、白天變短,不少人都感覺「提不起勁」。日照減少會影響血清素與褪黑激素分泌,讓人更容易疲乏、焦慮、易怒、情緒低落;這種被稱為「季節性憂鬱症」的狀況,在秋冬特別常見,主要可能和日照變少、作息紊亂與生理時鐘失衡有關。
有網友分享,最近因季節交替情緒不穩,到身心科回診,醫師開了提升多巴胺的藥物;爸爸聽完卻笑著說:「那就多吸貓,這才是天然的啦!」貼文吸引30萬次瀏覽,帶起一波聲量,留言區更蓋起貓咪大樓,網友回應「原來冬天真的會比較嚴重,看來我該回去找醫生了」、「爸爸很溫柔也願意給你更多空間」。
對熟齡族來說,這樣的狀況更常見。天冷活動量減少、社交變少,孤單與壓力容易被放大。想穩定情緒,不妨適量攝取富含色胺酸的食物,如香蕉、雞蛋、堅果、豆類,或補充B群與Omega-3脂肪酸;配合規律作息、日曬、運動,讓身心都能重新充電。
No.10 跌倒、骨折

對熟齡族來說,冬天不只是冷,還「滑」。氣溫驟降讓關節僵硬、反應變慢,加上地面潮濕,都可能增加意外跌倒、骨折的風險,衛福部更指出,其中髖部骨折更是棘手,通常復原期長、併發症多,對生活影響極大,且一旦發生大腿骨頭部的骨折,大約有10%至25%的病患會在一年內死亡。
有網友分享,83歲父親因跌倒導致髖部骨折,原本安排手術,卻因出現肺炎與胃出血延後治療。後來醫師評估後指出,手術雖有機會恢復部分行動力,但風險高;若不開刀,長期臥床又恐引發併發症,最終家人尊重父親意願,決定不再手術,貼文引起許多網友感嘆,「坦白說一直臥床也會慢慢爛掉,最後連人都不像」、「開完骨頭也有相當機率缺血性壞死吧」。
國健署提醒,防跌可從日常細節做起:保持地板乾燥、收好電線與雜物、浴室加裝防滑墊與扶手,並確保室內燈光充足、床邊好拿拐杖或助行器,都是降低風險的關鍵。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7日至2025年10月6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