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se: YouTube/莫彩曦Hailey
文/小慧image sourse:
CP值、PK、欸批批……這些英文縮寫詞與簡稱是大部分台灣人的口頭禪,但原來這些詞彙外國人根本聽不懂,還莫名覺得很好笑?針對這些現象,近日網紅莫彩曦(Hailey)便拍了一支影片,整理出台灣人們常用的、但卻總是讓美國人無法理解的各種英文用語,它們大部分是首字母縮寫詞(acronyms)。
YouTuber莫彩曦(Hailey)來自美國,影片常常比較台、美的文化差異,曾經因為一支比較台灣跟美國7-11差異的影片而爆紅。
image sourse: YouTube/莫彩曦Hailey
(1)「PK」(Player Killer)
「PK」在台灣用語中有「挑戰」、「決勝負」的意思,但美國人並沒有這個說法。其實「PK(player killer)」這個詞來自一款MUD遊戲,原本的意思是遊戲中殺害其他玩家的人,後來才引申發展為「對戰」等等含義,並越來越廣泛被使用。
image sourse: Pexels
(2)「KOL」(Key Opinion Leader)
「KOL」指的是「網紅」、「意見領袖」,也就是那些在臉書、Instagram或YouTube等平台上擁有眾多粉絲、人氣高、知名度高的人。影片中莫彩曦的美國家人猜想成「king of likes」、「killing on likes」,某程度上也意外切合了「KOL」的涵義。但美國人說到網紅,並不會用「KOL」一詞,而是會說「influencer」,也就是「有影響力的人」。
image sourse: Pexels
(3)「TBC」(To Be Confirmed)
「TBC」指的是「有待確定」、「有待確認」,這個縮寫詞比較常用在文件或電郵當中。但美國人卻更常用「TBD」,也就是「To be determined」,兩者意思相近。
image sourse: Pexels
(4)「IG」(發音「哀居」)
「IG」指的就是影像分享平台、社交軟體Instagram,台灣人喜歡簡稱「IG」,並且常常發音為「哀居」。由於外國人並不會用「IG」來簡稱Instagram,加上發音上的差異,讓他們常常聽不懂這個詞。
image sourse: Pexels
(5)「APP」(發音「欸批批」)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稱,也就是流動應用程式的意思,不少台灣人在唸這個詞的時候會將其拆分成「A-P-P」三個音節(也就是唸成「欸批批」),導致只會直接唸「App」的外國人茫然費解。
image sourse: YouTube/莫彩曦Hailey
(6)「CP值」(Cost-performace Ratio)
台灣人喜歡比較各種商品、餐廳、甚至房地產的「CP值」,可說是大家的口頭禪之一。「CP值」原本指的是「性價比」,指的是一個商品性能與價格所的比例,雖然來源於英文「cost-performace ratio」,但美國人很少會用到這個說法。
(7)「KTV」
「KTV」指的是「卡拉OK」,來源於日本的歌唱娛樂休閒活動(カラオケ)。原來的卡拉OK從日本傳入,台灣商人將其結合當時流行的MTV加以改良,從此台灣人才習慣稱作「KTV」,而美國人通常還是會將其稱為「karaoke」。
image sourse: Youtube/黃大謙
(8)「Feat.」(Featuring)
「feat.」是「featuring」的簡稱,指的是藝人演出或演唱時邀請朋友共同合作,相當於友情客串,後來也引申到Youtuber之間以某種形式合作的使用。比較特別的是台灣人會將「feat.」作動詞用,比如說:「我們在這支影片feat.蔡阿嘎」,然而美國人則是會把整個詞唸出來,因此台灣人的特殊用法也常常讓外國人們聽不懂。
延伸閱讀:
不只Who care要加S!吳宗憲兒擔心老爸的還有這4個字尾
2486、osso、SKZ啥意思?20大九年級流行語你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