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睡不飽?國高中10點上課聲量飆升!逾萬人連署 熱門關鍵字曝背後正反態度
懶人包|國高中生上課時間延後至10點引發熱議,連署人數達標,教育部承諾將於11月14日前正式回覆,本文彙整各方看法,帶你了解提案背後的教育體制困境。

近期有民眾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案,呼籲國高中生上課時間改為10點到16點,避免慢性睡眠剝奪。這場連署目前已正式達標,教育部也將在11月14日前正式回覆。《網路溫度計DailyView》帶你從事件來龍去脈、網友看法以及教育部回應,一次掌握這場正反論戰。
為何國高中生上學時間要改為10:00至16:00?
這項連署源於對台灣國高中生睡眠不足的關注;由於現行每天7、8點上課,讓許多學生必須清晨5、6點就起床,提案人認為長期下來不僅影響學習效率,更可能導致憂鬱、自傷風險提升。
為了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提案人呼籲「全面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並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縮短為10點到16點。提案人指出,此舉能使學生有更充足的睡眠,且放學後有更多時間進行個人探索、運動、社交與製作學習歷程。此外,他們認為國高中生已有能力自主通勤,因此上課時間無需再配合家長上下班。這項提案在9月9日發起,短短時間內已獲近萬人附議,迫使教育部必須在11月14日前給出具體回應。

近五日聲量逼近萬筆!網友們究竟怎麼看?
此案在網路社群上引發熱烈討論,《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觀察,近五日(9/11~9/15)聲量持續衝高,截至15日中午12點已達9,603筆,而熱門關鍵字則圍繞在「教育部、補習班、晚睡、贊成、競爭力、接送」等,反映出網友們兩極看法。

支持者:教育應以「人」為本 讓學生有喘息空間
支持者主要從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效率出發,認為現行體制無法滿足青少年的生理需求。許多網友主張,讓孩子擁有充足的睡眠至關重要,因為「在學校的時間不是愈長愈好,而是要有自己的時間消化所學」。他們認為,充足的睡眠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專注,避免「上課神遊、滑手機、睡覺」等情況,反而能提升學習效率。
這股支持聲浪也帶出對教育體制的反思,有網友直言,台灣的教育體系仍擺脫不了「華腦思維」,上課時數在全球數一數二,但競爭力卻沒有相對應的提升,因此支持刪除非必要課程,強調「快樂的探索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此外,也有人認為國高中生本來就有能力自行通勤,家長接送並非大問題,延後上課甚至能分散人潮,提升大眾運輸的乘車品質。
反對者:只改時間治標不治本 恐引發「蝴蝶效應」
這項提案也面臨許多現實層面的質疑與挑戰,大部分反對者最擔憂的是對家庭與社會造成的衝擊,特別是對於雙薪家庭而言,這將是一個巨大的「托育真空期」。多數家長無法配合10點上學的時間,勢必得考慮轉為兼職、提早下班,甚至辭職,這將直接影響家庭經濟與職涯發展。
在教育層面,不少人認為這根本是「治標不治本」。有高中生親身點出,學生晚睡的根本原因是沉重的升學壓力與補習文化,若光是縮短在校時間而課綱內容不減,只會讓學生「換個地方繼續寫考卷」。更有人憂心,這可能導致學習成效的「M型化」,因為有資源的家庭在下課後可以請家教或安排多元才藝,而一般家庭的孩子最終只能繼續在安親班或補習班打轉,反而擴大教育不公。
並非首次!這場連署會是改變的起點嗎?
事實上,這並非台灣社會首次討論上課時間。早在2017年,類似的提案就曾引發熱議,但當時教育部認為,學生睡眠不足的成因複雜,上課時間只是其中一環,且貿然更動將牽連學力評量與師資等層面,執行困難。最終僅以調整「早自習與第8節課」做為回應。
這一次教育部面對近萬人的連署,已明確表示將邀請專家學者進行研議,並在11月14日前給出正式回覆。究竟,這次的提案會如過去一樣以小幅調整作結,還是能真正開啟一場關於教育體制的深度改革,值得拭目以待。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5年9月11日至2025年9月15日。
資料來源:
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熱門關鍵字」(註2)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註2 熱門關鍵字: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次數越多,字詞越大;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