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發霉才有事!「一級致癌物」潛藏這些常見食材與廚具 醫警告:一旦吃下恐傷肝、無法排出
從穀物、果乾到木砧板,這些日常用品可能正在累積對肝臟的傷害。

你可能會以為:「只要食物沒發霉,就代表安全。」但專家提醒,黃麴毒素是一種由黴菌產生的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對肝臟有長期破壞性。更重要的是,這種毒素進入人體後,無法自然分解,會慢慢累積,造成慢性傷害。哪些食物「沒味道、沒異狀」也要注意?其實黃麴毒素的來源不只限於食物,連廚房用品也可能中標,本篇文章一次整理。
乾糧不等於安全 穀物、堅果要小心
花生、玉米、大米、小麥等穀物類食品,是黃麴毒素最常出現的來源。秀傳醫療體系中部院區總院長暨一般外科醫師黃士維說明,尤其當這些食材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儲存不當,黴菌就會開始生長,並釋放出肉眼無法察覺的毒素。
黃士維提醒,黴菌不見得看得到,毒素也不一定聞得到。選購時要留意包裝是否完整,保存時應放在乾燥通風處,並定期檢查是否有異味或發霉跡象。
果乾與香料可能藏毒
乾燥食品給人「比較不容易壞」的印象,但黃麴毒素恰恰可能藏在這類產品裡。黃士維指出,乾燥水果、辣椒粉、胡椒粉等香料,只要在加工或儲存過程中受潮,黴菌就可能孳生。
尤其香料這類食品表面不容易出現變化,消費者常常無法察覺。購買時應挑選正規廠商生產、有明確日期與包裝的商品,避免購買散裝、無標示來源的產品。
木砧板:裂縫和水分的夾縫中藏著風險
許多人會忽略,木質砧板其實也是黃麴毒素可能出現的地方。砧板表面的刀痕與裂縫容易卡住食物殘渣與水分,若清洗不徹底,就會讓黴菌在縫隙中孳生,進而產生毒素。
黃士維建議,應定期使用漂白水或醋溶液清洗砧板,徹底晾乾再收納,避免長時間泡水。若砧板已有明顯裂痕或難以清潔的痕跡,應及時更換。
毒素也可能從肉和牛奶來
黃士維以最近的研究來說明,當牲畜食用遭黃麴毒素污染的飼料後,毒素可能透過食物鏈進入肉類或乳製品中。雖然濃度通常較低,但若長期攝取,仍有健康風險。
高風險情境包括非標準化的飼養環境、飼料儲存不當、缺乏檢驗制度等。建議選擇有品質保證、來源明確的肉品與乳製品,降低暴露可能性。
從「注意細節」開始 就是最好的預防
黃士維提醒,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中只要多做幾個簡單的動作,就能大幅降低黃麴毒素進入體內的機會:
食物:乾貨類應存放在乾燥通風環境,拆封後盡快使用。
香料與果乾:只購買標示清楚、有品牌來源的產品。
廚房工具:砧板定期清洗晾乾並汰換。
動物性食品:選擇有來源保障的肉類與乳品。
這些都不是大工程,但關鍵在於「有沒有留意」。你現在正在做的每個飲食選擇,都是決定身體是否累積毒素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