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農不再靠天吃飯!揭秘守住台灣農民收成的「隱形心臟」
夏季颱風、午後雷陣雨來襲,極端氣候發生頻仍,農民怎麼辦?宜蘭科技青農陳幸延只要打開手機App,掌握即時氣象雷達回波圖,就能提前部署農務、搶收作物。

當作物還在土裡努力生長,面對瞬息萬變的天氣,農夫早已開始提心吊膽:大雨來襲,可能不是滋潤,而是災難的開端。
對務農的人來說,收成的多寡,往往不在汗水灌溉了多少,而在於天氣是否願意「放過」他們。特別是27歲便從工程師轉職科技農夫的陳幸延,不倚賴溫室、完全仰賴大自然,一場突如其來的午後雷陣雨、劇烈颱風,就有可能讓數個月的心血付之一炬。
於是,陳幸延開始學會觀測天氣,甚至打造專屬的感測器與App,只為能多掌握一點主動權。
究竟是什麼天氣觀測工具,讓這場「靠天吃飯」的博弈,開始出現了翻盤的可能性?讓我們從陳幸延的一畝田地開始說起。
掌握降雨關鍵時刻!陳幸延看氣象雷達回波圖調整務農節奏
陳幸延夏季主要耕種地瓜、玉米與秋葵,但地瓜採收期怕淹水、玉米開花期怕下雨、秋葵則是怕強風吹倒,戶外型耕作遇到連續降雨、一次淹水就會非常頭痛,還有可能減少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收成,「現在的下雨不是說慢慢下,它都是一次下很劇烈,所以你就會突然積水,然後積很多。」

為了降低天氣風險,陳幸延選擇分批輪流種植,甚至與宜蘭及其他地區農友合作,互相協調種植不同的農作物,同時也可以讓病蟲害不會在同一個地方累積,讓植物吸收不同養分。他也分享天氣預報還是會有一點落差,所以平時會搭配相對即時的氣象雷達回波圖,設定警戒閥值,隨時隨地查看田區附近的水氣狀態,調整每日務農工作,「比如說今天中午後可能會有降雨,那我們早上就是趕快做一些採收,就不做灌溉了。」
宜蘭地區降雨天數多,春季有梅雨、夏天容易有颱風雨、午後雷陣雨,冬天也有東北季風帶來的雨勢,對於整地、下苗都不太方便,特別是遇到颱風,讓陳幸延直呼「看了心很怕」,「因為回波上會整個紅色、紫色,那你就知道,這個降雨真的是有夠多」。雖然颱風帶來無可避免的農損,不過透過氣象雷達回波圖,他也透露可以清楚看見颱風移動路徑,「哪時候要離開我們掃到的範圍,就可以去田裡面,或是可以做外面的修繕。」
工程師出身的陳幸延,也曾自製感測器觀測土壤肥力、含水率、酸鹼值等數據,另將農作物的生長紀錄放進自己設計的App中,結合氣象署的即時天氣觀測、歷史天氣資料,計算農作物的生育度數*,方便每年進行對照,系統也會給予栽培建議等提示,「以前可能會看十年,可是現在因為(天氣)變化太劇烈,我們可能看三年到五年。」

從戰爭武器變身天氣救星!氣象雷達「三代演進」守住每一場雨
陳幸延之所以能夠在宜蘭地區快速掌握降雨動態,其實都是仰賴「五分山氣象雷達站」觀測的數據資料。五分山氣象雷達站代理主任劉展瑜指出,三貂角至淡水河口受到中央山脈阻隔成為觀測死角,1990年遂成立五分山氣象雷達站,1996年裝設S波段雷達、2016年增設C波段降雨雷達,不僅可以校驗北、中、南三區降雨雷達,也可以作為S波段雷達停機時的備援,兩顆雷達也成為北部空域的主要監測樞紐。
氣象署海氣遙測組遙測應用科科長陳冠儒則說明,颱風在太平洋上形成時,通常會先使用氣象衛星監測,「但是衛星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它在高雲覆蓋的情況下,沒有辦法偵測到雲層以下的資訊」。
因此,二戰時期出現的「氣象雷達」成為觀測降雨的重要利器:第一代雷達只能觀測位置和大小,第二代都卜勒雷達可以觀測位置、大小和速度,再到2000年出現的雙偏極化雷達,不只能觀測降雨位置、大小、速度,還可以抓出雨滴形狀和特性,也可以利用雙偏極化參數辨別是不是地形、房子、船隻、鳥類、昆蟲等「假回波」,「現在這個時代,氣象雷達已經是民眾或者全球的人類,沒有辦法缺少的一個存在。」
氣象雷達如何運作?資料傳輸方式像是搭火車?
至於氣象雷達運作原理是什麼呢?劉展瑜解釋,氣象雷達會不斷以脈衝方式發射電磁波,碰到空氣中的雨滴、雪、冰雹等降水粒子就會產生反射訊號「回波」,經由RDA(Radar Data Acquisition System,雷達資料獲取系統)接收回波訊號,推算出降雨位置、強度、結構以及移動方向。
劉展瑜進一步說明,氣象雷達大約每六分鐘就會有一次完整掃描,產生的天氣資料可經由光纖電纜、微波天線和衛星通訊傳送至氣象署海氣遙測組,快速整合成為大家所見的「氣象雷達回波圖」。曾在台鐵服務的劉展瑜也將雷達資料傳輸方式比喻為火車,五分山氣象雷達站就宛如是其他雷達站的中繼站,「花蓮氣象雷達站會利用微波天線傳送他們的資料到我們站上,再經由我們站上的天線傳送到署本部(氣象署)。」
像心臟跳動不能喊停!氣象雷達被廣泛應用 氣象署科長表欣慰
全台七座雷達站中,有四座是24小時專人輪班、定時維運,宛如人類的心臟不能停止運作,否則民眾就無法得知最新的降雨資訊。
「我們主要就是確保雷達能夠正常運作」,劉展瑜說,平時的維運工作包含天線、天線罩等設備巡檢與保養,軟、硬體更新與替換,資料傳輸系統監測,就連發電機、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不斷電系統也要嚴加把關,不僅是確保系統維持在最佳效能,避免停電發生停機狀況,觀測資料也能即時且穩定地傳回氣象署。
陳冠儒則說,海氣遙測組的任務是維持所有的雷達設備在颱風期間正常運作,並確保在狂風暴雨下,雷達資料可以順利從雷達站傳回資料處理中心,整合成「全臺雷達合成回波圖」後,送到預報中心、防災單位及一般民眾手上。
除了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水利署與農村水保署也介接雷達資料,讓水文模式輸入資料更加完善,對於土石流、都市淹水潛勢來說也有莫大幫助;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颱風警報期間,也會使用雷達資料觀測颱風動態;許多縣市政府在豪大雨、颱風警報期間,常要求提供更多雷達資料來即時應對。
雷達資料能夠被政府、社會善加利用,也讓陳冠儒笑說,「這是我還蠻欣慰的事情」。


我們習以為常的每一則降雨提醒、颱風警報,其實都來自一群人默默值守、穩定運轉的成果。雷達站24小時不停歇,就像替天空把脈,為我們爭取每一次提前準備的機會。天氣變化再劇烈,有了這樣的守護,就多一分安心。雖然看不見他們的身影,但就像有一雙無形的手,默默在背後撐起我們的日常,把風雨隔在安全之外。
*生育度數:也被稱作「積溫」,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扣除基本生長溫度所累積的溫度總和,達到生育度數後才可以進行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