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番茄高達99%!Netflix爆紅影集《混沌少年時》 社群暗語、心理師觀點帶你看
英國短劇僅4集卻引爆話題,一鏡到底揭開霸凌、暴力、家庭失序與性別議題,心理師與社群用語雙視角剖析這部年度神劇。

自3月13日首播以來,Netflix英國短劇《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即獲得各界好評,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9%。以一鏡到底的敘事手法,講述13歲少年傑米・米勒(Jamie Miller)因涉嫌謀殺同校女學生凱蒂(Katie)而被逮捕;全劇僅4集,透過家庭、校園等日常,揭露青少年議題。劇情大綱、亮點、新世代的社群暗語為何?《網路溫度計DailyView》帶你看。
爛番茄評分高達99%!Netflix爆紅影集《混沌少年時》
第1集
事件發生第1天,警方衝入米勒家,因涉嫌殺人,逮補少年傑米並帶回警局審訊,但他堅持自己沒做錯任何事。
第2集
事件發生第3天,兩位警探帶試著到學校搞清楚傑米的社群關係,問出凶器的來源,以及作案動機。
第3集
事件發生7個月後,傑米接受心理學家最後的諮商與探訪,試著理解作案心態,最終他坦露對凱蒂複雜情感。
第4集
事件發生1年又1個月後,傑米的爸爸50歲生日,鄰居等民眾暗地嘲諷、鄙視、甚至在傑米的爸爸車噴上戀童癖字樣,媽媽和姐姐全家人一起面對困境、創傷,傑米在故事的最後致電給父親表示,他要認罪,並做最後道別。
全劇4集劇情看似是平凡的家庭、校園生活,但並非表象所見的單純,深入探討青少年犯罪問題,以及原生家庭教養與學校教育、同儕性別與時下流行的暗語文化、網路社群和霸凌、自我認同等議題。

每個符號都是訊息 劇中新世代社群暗語?
#Incel非自願單身
「Incel 非自願單身」一詞最早出現於 90 年代,表示一個人的價值是由外貌和性吸引力等因素提升,因此女性會偏好某種特定類型的男性,從而使其他男性無法擁有戀愛或性關係。因此非自願單身主義者認為,女性是他們單身或性經驗匱乏的罪魁禍首,導致厭女的思維和行為。
#80/20法則
「80/20法則」認為每一個人都有「性市場價值」,由外表、年齡、財富、社會地位等因素綜合決定。擁有高價值是獲得女性關注、約會、建立關係和進行性行為的必要條件。至於80/20意即,80%的女性只被20%的男性吸引,所以男性必須用欺騙手段接近女性,因為用正常方式永遠無法得到她們。
#Manosphere
Manosphere意指由男性主導的社群,推崇男子氣慨、反對女權主義;他們以暗語「紅色藥丸」代表已看見真相,強化非自願單身的群體認同感。源自父權結構的問題,當傑米坦言爸爸看他踢足球時感到丟臉,才發現這個角色原來是13歲少年最渴求卻得不到的「陽剛」認同!
#紅色藥丸
它源自電影《駭客任務》的經典隱喻,原本代表「我看見真相」,但在男性圈(manosphere)中,它被賦予「覺醒」於所謂「性別真相」的意義,強調著性別對立,同時也是一種行動號召:「當他們說某人是『incel』,意思是這個人永遠不會擺脫處男身份。」
#彩色愛心
不一樣顏色的愛心有不同意涵,紅心代表「愛」、紫心象徵「性慾」、黃心表示「我有興趣,你呢?」的曖昧語氣,粉心則是「我對你有興趣但不想發生性關係」,而橘色則傳達了「你會沒事的」這種安慰或支持的意思。

#造就悲劇發生的往往是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日常
這部劇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刻意渲染暴力,而是透過這些細微的不對勁,讓觀眾開始意識到問題。劇中男主父親並不是兇猛、對小孩施暴的形象,看似一切正常的「和諧家庭日常」,其實父權、大男人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到男主、男主爸爸。
厭女與仇恨並不是突然出現,而是從家庭裡日復一日累積,那些沒有跟上時代變化,甚至拒絕改變的男人,這點在第四集的家庭描寫中更是明顯。

《混沌少年時》2大亮點
男主角歐文庫柏的處女作
飾演主角「傑米」的年輕演員歐文庫柏(Owen Cooper)年僅15歲,在劇中面對錯綜複雜的情緒與心理變化,細膩地詮釋出一個青少年在困境中求生存的掙扎,第三集尤為明顯。
導演巴蘭提尼表示,一開始看到歐文庫柏(Owen Cooper)就覺得他相當與眾不同,儘管歐文庫柏從未實際參與過任何戲劇演出,但在與進行第一次即興演出時,他的表現就令人驚艷不已。共同創作監製與編劇的傑克索恩也分享「感覺歐文庫柏天生具備這種天份,只需要弄清楚如何駕馭角色傑米內心的那個怪物,就沒什麼能阻止他自然真實的表演。」
一鏡到底手法
「一鏡到底」難度極高,不用剪接來轉場,鏡頭毫無切換地跟隨主角移動,讓觀眾彷彿身歷其境,情緒緊張感瞬間拉滿,攝影、演員表情、場景等都必須一次到位。
每集都是以一鏡到底手法拍攝的《混沌少年時》,導演巴蘭提尼曾向《Netflix Tudum》透露:「其實比聽上去更複雜,需要一支傑出的團隊,花數月準備,數週時間排練,才能完成每一個階段的拍攝。」
而一鏡到底更能比擬「現實」,製作人喬強森就表示因為全劇的核心主題是「現實」,不論從學校到社會、以及家人與朋友,和身心靈的精神世界,每個環節都是緊緊相扣。尤其是在直視網絡媒體、同儕壓力的層面下,如何影響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都會因這一份真實的存在而觸目驚心。

適時的借出耳朵 心理師解讀《混沌少年時》
同樣的劇情,臨床心理師劉仲彬也曾經歷過,日前他在臉書發文分享,自己診療過一位瘦弱的國二男孩,因為在班上不討喜,各種舉動成為被訕笑的材料,只要跟他沾上邊的人,都會被送作堆。班上原本有位不討厭他的女孩,因為被認為跟他有關係,於是傳簡訊說「你這噁男,活該你單身。」想藉此撇清,幾週後男孩拿了一把剪刀,往女孩的頭上招呼,所幸未造成遺憾。
但同樣的劇情在《混沌少年時》有不同下場,劉仲彬心理師表示,心智正常的人,不會想養出殺人犯,然而身為家長,我們總是會在無意間,漏看了某些細微的線索,錯過另一條岔路,我們似乎能覺察某些不對勁,但因為太累而省下了敲門的力氣,最終鑄成大錯。
對話的目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也同樣不酷過,我能明白這樣的感受,不酷很痛苦,但做自己很開心。大人勇於暴露脆弱非常重要,光是這種姿態,不需要雞湯灌頂,孩子可能就會放下手中的刀,重拾桌上的筆。就像《成名在望》那句最棒的台詞:「在這破產的世界,唯一堪用的貨幣,就是不酷一族的心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