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詐欺最容易上當 揭曉詐騙慣用四種手法
詐騙伎倆不斷翻新,對於不熟悉網路或資訊科技的嬰兒潮世代而言,更是容易不小心掉入陷阱。金管會最新統計,谷歌、臉書兩大社群平台,詐騙案件快速增加。
網路詐騙手法日新月異,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谷歌、臉書兩大社群平台,從2023年4月10日至7月止,累計蒐報5萬多件,比起去年底增加1.6倍。且距離上一次5月份公布時間,僅相隔兩個多月,就新增一萬件。
社群詐騙的氾濫,全球皆然,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2023年資料顯示,網路犯罪投訴中心受理的案件數增加14%,60歲以上舉報的損失多出11%。理財網站Go Banking Rates的理財規劃師馬哈菲(Ed Mahaffy)和馬辛柯(Patrick Marcinko)對此表示,隨著科技進步,銀行與投資等領域朝向數位化發展,嬰兒潮世代可能因為缺乏經驗或經常上網,很容易成為受害對象。
科技發展帶動4種常見詐騙手法 嬰兒潮世代切記保持警惕
他們特別列出4種最常見的詐騙手法,提醒嬰兒潮世代保持警惕。
一、冒充政府機構
詐騙者會冒充國稅局等政府機構人員,試圖騙取金錢或個人資料。但要記住的是,國稅局不會透過電話或簡訊主動聯繫任何人。
二、佯裝熟人聲音討錢
詐騙者可能會冒充熟人的聲音來索取金錢。而且隨著科技進步,這類詐騙只會愈來愈普遍。如果遇到這類情況,建議先掛斷電話,然後再給熟人打電話確認。
三、幽靈駭客轉移帳戶
通常是受害者先接到電話、簡訊、電子郵件,或是電腦彈出視窗,稱需要撥一通電話尋求協助,然後誘使受害者下載軟體,詐騙者就可藉此連上受害者的電腦,再扮演銀行人員之類的角色,聲稱受害者遭到駭客攻擊,必須將資金轉入所謂的安全帳戶,其實就是把錢匯給了詐騙者。
四、電子郵件、網路釣魚
詐騙者可能會假冒購物商店發送電子郵件,請受害者重置密碼,待詐騙者取得密碼後,會在受害者不同帳戶上嘗試使用,以竊取金錢。或者,詐騙者會以附件形式,發送虛假發票或收據,待受害者打開文件時,就會被自動下載惡意軟體,而詐騙者就可藉此竊取受害者個資。
馬辛柯建議,在登入網站時,最好添加多重身分驗證,為帳戶提供更多安全保護;馬哈菲則提醒,要對不明對象與不明事物保持警覺,不要隨意點擊彈出的視窗或連結、不要回覆陌生電話,也不要應要求任意下載軟體。
投資詐欺近年盛行 三步驟教長輩自保
根據警政署統計數據顯示,112年1至10月詐欺罪案件較去年同期增加7000件,其中以投資詐欺增加最多。刑事局提醒,近來詐騙集團甚至會穿著假警察制服,撥打視訊電話給受害者,且在影像中故意露出背景有165反詐騙看板或標語,來獲取受害者的信任,年長者尤其容易因此感到恐慌而受騙。
因此提醒民眾,平日應多關心家中長者,若是接到自稱檢警來電或要求視訊,首先要保持冷靜,切勿聽從對方指示;其次,要詢問並留下對方單位、職稱與姓名;最後要立刻掛斷電話,再反撥該機關電話、110或165反詐騙專線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