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 示意圖/Pexels
文/蔡瓅萱
近日民眾黨新竹市長參選人高虹安為了論文爭議召開記者會澄清,會上提及中華大學時因用詞問題而遭疑「學歷歧視」,後續引發許多相關討論,「高學歷」、「菁英主義」、「資優生」等議題在網路上引發熱議,也讓人重新開始思考臺灣社會整體「升學主義」至上的問題。
什麼是「資優生」?「資優=學科成績好」嗎?
在本次的論文風波中,高虹安從小到大優秀的學歷備受矚目,許多人會以「資優生」一詞代表像這樣成績優異,擁有亮眼學歷的人才。然而,重新回頭檢視「資優」這個詞最初始的意思,便會發現其實是社會的升學主義風氣窄化了「資優生」的定義。
資優生的「資優」,為「資賦優異」的意思,在《特殊教育法》中便有提及資賦優異生的教育相關辦法,而在條文中對於「資賦優異」的定義如下:
「本法所稱資賦優異,指有卓越潛能或傑出表現,經專業評估及鑑定具學習特殊需求,須特殊教育及相關服務措施之協助者;其分類如下: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詳見《特殊教育法》第四條)
image source: 翻攝自全國法規資料庫
不只有智商高成績好!資優生其實有6種
從條文中可以看見,其實「資優」的意思,並不只是單指高智商和學習成績優異,除了「一般智能」、「學術性向」兩項之外,還包含了「藝術才能」、「創造能力」、「領導能力」、「其他特殊才能」等項目,只要在其中一個領域中有優異的表現,都符合「資優生」的定義。
image source: 示意圖/Pexels
然而,在重視學科成績和學歷的社會氛圍下,「資優」一詞在大家的認知中直接和「聰明」、「成績好」畫上了等號,「其他領域的資優」在升學主義的菁英教育下漸漸被掩蓋,越來越不被重視。
把「資優」和「績優」畫上等號 阻礙多元發展增加壓力
將「資優生」塑造為「聰明優等生」的情形,助長了學生們以學科成績為唯一目標的風氣,可能導致他們在其他領域的才能難以被發覺,阻礙多元發展,同時也可能讓那些被稱為「資優生」的學生們承受過多的壓力。大家常會忽略「資優不等於績優」的事實,用極高的標準審視資優生的學科成績。
image source: 示意圖/Pexels
資優生是「特殊」不是厲害
在《親子天下》2017年的文章曾經指出「資優生是『特殊』不是厲害」,內文中提到了「資優班不是升學班」,文中採訪到的國小資優班老師也表示,資優班的目的是透過課程找出孩子的特殊之處,旨在發展天賦,而非以升學為目的。
「資優生」並非樣樣都拿手的天才,他們有天賦異稟之處,但也會有不擅長的領域。而所謂的「資優」也並不是專指成績優秀,其實經過多方探索,每個找到自己天賦的人,都可能是某個領域的「資優生」。
跟不上最新話題、聽不懂網路流行語?
小孩子才慢慢爬文搜尋!
聰明人都在訂閱【網路溫度計Line Notify】
一鍵就訂閱,話題不漏接:https://urlink.io/j72VVVk8
縣市首長當選率分析?快來【選戰溫度計】
九合一大選熱門話題:https://2022election.dailyview.tw/
想要租屋買房嗎?快來【房產溫度計】
給你完整的房市知識:https://house.dailyvie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