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演進,
人們接收資訊的載體也在不斷改變
手機、平板電腦等3C產品的興起
讓電子書、網路漫畫、小說平臺開始流行
在這個一支手機就能看盡所有的時代
你,還會看實體書嗎?
根據《DailyView網路溫度計》民調中心的調査,臺灣民眾的閱讀習慣走向「零碎化」、「破碎化」, 高達78.5%的人平均每天閱讀時數不到1小時,21.8%的人每週閱讀時數為0小時。
78.5%
平均每天看書不到1小時
21.8%
每週看書時數0小時
過去一年曾經買過書的群體裡,在實體書店購書的人有半數購買的是實體書,線上平臺買書的人也有超過3成購買實體書, 可以看見在會買書的人群中,選擇實體書的人其實佔了大部分比例。
在科技產品發達,電子書也慢慢興起的時代,為什麼大部分買書的人依然選擇實體書?除了電子書剛開始發展沒多久之外,其實,對於大部分喜歡閱讀的人而言, 實體書還有著無可取代的溫度。不管是燙金、印刷字體、書封,還是書頁的設計,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表現。
在這個零散、破碎的資訊就足以餵飽受眾的時代,「讀一本書」是一件必要的事嗎?
在這樣的閱讀習慣趨勢下,會選擇「書本」的人,是受到它的什麼特質吸引?
書本設計
是將抽象內容變成實體展演的過程
「一本實體的書光是從選紙、紙樣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些紙可能是比較光滑,有的比較粗糙、手感,印出來的感覺滿不一樣,然後還有油墨的呈現什麼的。 這些都是電子書沒辦法實際去呈現的東西。」、
「它就像把文字所傳遞的內容、感受、氣氛等等,從抽象變成一個實體的展演。」
延伸閱讀:在書店裡遇見紙張的溫度
實體書店
存在之必要
實體書店
存在之必要
買書的人還是存在,也有許多人認可實體書的價值,然而網路電商平臺的發達,卻帶給實體書店衝擊。進一步細看購書消費行為的數據, 可以看見在18歲到40歲的族群,曾在線上購書的人數都超過6成, 41歲以上的群體曾線上購書的比例也超過4成,顯見方便快速的線上平臺是圖書消費的新趨勢。
54%以上
曾在實體書店買書
41歲以上僅
42%
曾線上買書
隨著越來越多人使用線上平臺買書,實體書店也陷入生存難題--在這個打開手機、電腦,動動手指就能買到書的時代, 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對於愛書的人而言,線上平臺和科技產品雖然可以獲得知識,卻無法感受紙本書特有的質感。書本及紙張的觸感、重量, 以及書店中來自書本紙張的氣味和氛圍,都有著電子書無法取代的感覺,而它們,都來自實體書店。
透過數據可以看見, 大多數人看書的主要目的為「休閒娛樂」和「獲取資訊」,而大家最常看書的地點,除了家中外,2到3名依序是社區圖書館和實體書店, 因此,一個充滿實體書的場域,是被讀者需要的。
此外,平均每週看書時間越長,看書的目的會更偏向「休閒娛樂」及「放鬆心情」; 對於每週閱讀時數16小時以上的族群而言,「實體書店」則是除了家中以外最常看書的地點。 顯示出實體書店的意義,除了單純的販售書籍外,對於閱讀時數長的人來說,也是一個能夠提供休閒、放鬆氛圍的場域。
在實體書店裡,我們可以遇見未知的機緣、未被發掘的自己、未被點燃的夢想,
也在這裡遇見來自世界各地各具風采的人,自然呈現人的風景,同時感受人的深度與溫度。
-誠品董事長 吳旻潔
縱然紙本書、實體書店給人許多浪漫的想像,圖書、出版產業仍被許多人稱為夕陽產業,夢幻彩霞的背後,有的是遲暮的現實。數據統計發現,書籍出版業的景況似乎並不樂觀……
110年電子書ISBN 新書出版種數大增
根據國家圖書館的臺灣圖書出版趨勢現況報告,可以看見圖書出版新書種數在105年至109年呈現下滑趨勢,並且在109年來到新低, 110年雖然因為圖書免稅政策有所成長,但隔年亦開始下降。此外,數據中也可以看見「電子書」的佔比在近幾年增長, 從文化內容策進院110年的產業調查報告中也可以發現,實體書的產值在105年至109年逐年下降, 107年以後「數位出版」產值則是逐年提升,推斷「實體書」的發展確實不如以往。
實體書店:複合式經營漸成實體書店轉型方向
103年
文化界致信文化部長龍應台,要求實施圖書統一售價法案。
104年
文化部舉辦圖書統一售價制公聽會,委託學者進行研究報告。
109年
11月11日
電商平臺momo於「雙11」祭出圖書66折優惠,全臺數家獨立書店集體歇業1日表示抗議。
111年
出版社「小魯文化」因不願配合電商平臺momo的削價折扣,其書籍遭到momo全數下架。
112年
3月8日
網路書店博客來推出「三八女神節」活動,在未告知出版社的情況下推出多檔圖書66折促銷,引起反彈。
112年
3月13日
作家黃山料的暢銷書遭博客來無預警下架,理由為「商業原因」,在多次溝通及讀者反映後才重新上架。
112年
3月30日
3大圖書出版會及14家大型出版社共同發起連署,希望文化部制定圖書折扣制序相關制度。
112年
4月
電商平臺momo以出版社樣書推出「2元書特賣」,引發爭議。
112年
5月19日
文化部及數位發展部聯手召集「圖書折扣秩序議題」對話平臺會議,為出版業與電商通路在折扣爭議以來首度面對面協商。
電商平臺的崛起,開始威脅到實體書店及出版產業,近年來電商通路為了銷量打出「折扣戰」,將書本價格壓低的做法,更壓縮到出版業和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
面對這樣的狀況,許多書店、出版業者站出來共同發聲,並於近期舉行「市場通路惡性競爭,文化產業的未來在哪裡?」 公聽會,希望能制定「圖書折扣秩序」,然而,也有另一派聲音出現,認為不該干預自由市場的運作……
(延伸閱讀:實體書店是創造閱讀社群的重要場域)(延伸閱讀:現在是出版產業最好的時代)「網路通路就是賣完書之後就沒有了,對吧?可是真的在幫一本書行銷、做活動推廣,真的在帶人讀這些書的人,其實是實體書店。 所以我覺得基於公平性跟市場的多元性,適度的折扣壓抑是有必要的。」
前衛出版社主編 鄭清鴻
「如果書肩負的文化責任是那麼龐大的時候,為什麼我們要那麼沒有尊嚴的去出售它?」
詩生活 店長 陸穎魚
「真正要推廣閱讀,絕對不是靠折價。」
誠品董事長 吳旻潔
「出版業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定價的策略,跟折扣的策略。」
逗點文創結社主編 陳夏民
「假設今天你去哪裡買書都沒有打折,那是不是就不會考慮到『我去哪裡買比較便宜』這件事情?實體書店跟網路書店, 競爭的應該是你的服務跟品質,而不是在競爭價格。」
季風帶 創辦人 林韋地
產業變動下的
書店群像
產業變動下的
書店群像
除了科技、網路資訊的發達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在買書的人不如以往多的情況下,電商平臺的發達更造成實體書店的式微, 實體書的銷量逐漸無法負荷書店經營,許多獨立書店受到影響歇業,就連大型連鎖書店也遭逢困境。 在這樣的景況下,實體書店一定要「轉型」嗎?或是還能以其他方式,發展自己獨有的特質?
「以前的我可能就會說大家都要轉型,但我現在會覺得,隨便叫別人轉型,真的是太傲慢了,太驕傲了。」
逗點文創結社主編 陳夏民
「書店肯定不會消失,可是問題在於,我們是不是能夠讓整個大環境或整個生態更健康,我覺得這個是很重要的。」
季風帶 創辦人 林韋地
不只是書店
書店只是「賣書的地方」嗎?
當你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那可能是愛上文學的契機,可能是深入城市文化的過程,可能是夢想的開端,可能是日後支持著你不斷前行的能量與回憶。
所有的一切,都不只是書店。
產業變動下的
書店群像
產業變動下的
書店群像
無論如河
書店也可以有居家護理、行動劇場
詩生活
創造與「詩」的偶然相遇
永樂座
書店經營的「333原則」
郭怡美書店
獨立書店的價值在於「不統一性」
季風帶
實體書店要有對書籍的「評選」專業
第59屆金馬影后張艾嘉曾在頒獎典禮上,借得獎作品《燈火闌珊》描述霓虹燈式微的故事。
「我很怕電影被小螢幕取代,我希望電影永遠都在。」
實體書店是城市中獨特的風景,
如同電影需要電影院,實體書店之於書本有著無可取代的情懷。
除去浪漫的想像,和其他產業一樣,
書店經營也需要市場、需要營收、需要利潤,
在這些數字之間,找到能夠支持文學、書本、書店的方法,
如同電影需要電影院,實體書店之於書本有著無可取代的情懷。
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象徵,長久豐盈人們的靈魂,
這才是實體書店的現實,也才是實體書店的浪漫。
除去浪漫的想像,和其他產業一樣,書店經營也需要市場、需要營收、需要利潤, 在這些數字之間,找到能夠支持文學、書本、書店的方法,成為一個地區的文化象徵,長久豐盈人們的靈魂,這才是實體書店的現實,也才是實體書店的浪漫。
製作團隊名單
執行企劃:蔡瓅萱、劉子琳
採訪撰稿:林子洵、李羿嫺、
姜雅馨、徐暘甯、蔡瓅萱
攝影剪輯:林鑛
數據分析:葉峯谷
視覺設計:蔡岳樺
網頁製作:刁彥瑜
製作單位:《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監製:袁鈺婷、施佩儀
總監製:蔣志薇
Copyright © 2023 DailyVie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