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 陳夏民先生提供
文/林子洵
「現在是出版產業最好的時代,你反而可以先不用管銷售量,好好的去實驗,因為沒有這些拘束,你可以用力地闖,說不定還能找到你自己。」逗點文創結社總編的陳夏民,除了作家的身分,同時也是一名出版人,從最初因為喜歡而懷抱夢想投入圖書產業,過程中雖然不斷經歷辛苦,但他仍認為人最終還是需要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狀態。
實體書店應該是什麼樣子?未來的書店可以是「一面牆」
「閱讀這件事,只要可以用讀者需要的方式讀到,那就是最好的事情。」
投入圖書產業多年的陳夏民,對於書本、閱讀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他表示自己很喜歡實體書,但也很喜歡電子書。不論是實體書或是電子書,都同樣能帶給讀者想要的內容,並且兩者都可以透過實體書店的活動與讀者見面,因為實體書店的存在就是讓每個人產生連結的地方。
「雖然開過、倒過兩間書店,但我都還滿chill地面對這種事情。」曾經開過兩間書店的陳夏民,也分享了對於實體書店的看法。雖然談及書店的倒閉時的態度十分輕鬆,但同時他也提到,自己從中看見了經營實體書店時所需要考量的諸多現實。
「我的想像跟實際的狀況是有落差的,只是當初我不懂,我當初太驕傲。」
陳夏民當初選擇在自己的故鄉桃園開設「讀字書店」,是希望讓這間書店成為那裡的一個文化符號,但他坦言自己低估了很多事情,像是實際經營一間書店所需要考量的成本營收,或是書店能不能讓人有「可以走進來」的感覺,這些問題他都是在開店後才發現,「有很多的鄰居後來就跟我說,他都不知道那個是書店,我說那個招牌上不就寫書店嗎?他說可是看那個樣子我不敢走進去。」
後來他才理解到,不能夠只沉浸在自身理想中,實體書店很重要的一點其實是要「理解大家的需求」,同時他也表示,未來如果有機會再開書店的話,他會很有意識地想透過「銷售」行為去達到推廣閱讀的目的,認真地在消費市場中觀察大家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將自己認定好的東西推給別人。
「有些書店賣的是一種服務,譬如說他可能幫人家訂一些農產品,或者是說他有一些其他的東西。長久下來它如果辦活動,附近的鄰居朋友都會乖乖地就會願意進來聽,然後我就覺得這種感受其實非常好。因為你會發現到當地的人是需要這個書店的,然後我相信他在那個他方做生意他一定也會覺得很踏實,因為他是被需要的。」
談及對未來「書店」的想像,陳夏民的答案是「給我一面牆」。
像現在逛街時可以看到的飾品或是衣服的販售方式,這些東西往往只需要一面可以掛著展示出來的牆,陳夏民希望未來書本也可以和那些很日常的商品一樣,去除其他額外的東西,只用一面牆的空間,專注在書籍本身的販售上。
「我覺得有一個限制是好的,當我的店面只有這一面牆壁的時候,我反而可以很精準地去思考,在這一面牆我到底可以做什麼?」一面牆的限制,反而讓他能更專注在書本銷售上,也激發出更多想像力和創造力,認真去思考這面牆所能擁有的可能性。
不是只有紙本書能帶來好的閱讀體驗
對於書店有著天馬行空想像的陳夏民,也提到他認為大家對於「書本」和「書店」的思考都太過侷限,像是許多人會將「電子書」排除在閱讀的浪漫想像之中,但他反而認為,不是只有實體書才能帶給人好的閱讀感受,電子書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閱讀載體,「電子書可以讓你更舒服、更簡單地沉浸在內容裡面。」
「我不會去認定只有紙本書才可以帶給大家更好的閱讀感受,因為這件事情是假的,這件事絕對是假的。」不論是字體大小還是版面、閱讀方式,電子書都能自由、客製化地滿足不同人的需求,陳夏民更直言他的終極目標就是「只做電子書」,同時他也認為,「實體書店」不一定只能販售「紙本書」。
「你不應該簡單地畫分成說,實體書店只能賣實體書,因為一旦我們這樣限定這件事情的時候,那我們就好像低估實體的通路它可以做的事情,它的能力都被限縮了。」
呼應對於未來書店「一面牆」的想像,陳夏民認為不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店都有無限的可性,如果未來書店中都只販售電子書,那麼想像中的「一面牆書店」也可能真的實現。不過僅管認同電子書的方便性,對其未來的發展感到樂觀,陳夏民也並未否認實體書的意義。
「紙本有紙本的好處,不可能被取代。但它的缺點可能也不能夠都當作沒事。我們要怎麼樣去透過紙本書去服務到紙本書的讀者,讓買到這個紙本書的人,他都可以有很好的閱讀的體驗?同時間讓電子書的讀者,他也可以獲得很好的體驗?這件事情沒有互相違背,它是兩個都可以達成的。」
對於陳夏民來說,實體書和電子書兩者並非是競爭的關係,反而是合作關係,而如何讓兩者都能真正服務到有需求的讀者,找到長久發展下去的方法,這正是出版社必須要去思考的。
「圖書折扣」是誰的問題?
除了電子書與紙本書之間的平衡,圖書產業還有許多需要重新思考的議題,近期因電商平臺而引起的「圖書折扣」爭議就是其中之一。面對公聽會,以及許多希望制定「圖書折扣秩序制」的呼聲,同為出版人的陳夏民認為,問題的源頭還是要回歸出版社本身。
他表示,身為供貨商出版社本身對自己產出的書本就沒有一個定價策略,才會造成不同通路出現不同折扣的混亂情形,「當初會去做六六折的人是誰?一個巴掌拍不響,當初六六折的時候,一天可以買一千多本、兩千多本的時候,我真的聽到有很多的出版社,自己跑去問通路說,我們這個書可不可以做六六折,我真的有聽到。」
雖然目前引起爭議的是通路自行吸收折讓推出書籍低價折扣的做法,不過陳夏民指出,這樣的低價折扣其實先前也有許多出版社做過,追本溯源,出版社本身沒有明確的定價策略,才是最大的問題。同時他也覺得,這樣的問題是出版業本身需要自行去面對、解決的。
「今天如果你的商品被別人賤賣,你其實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提出抗議,你也可以下架,你也可以做很多不同的行動。但如果說你連這樣的行動都沒有去採取的時候,那你用這樣的(方式)呼籲……我會覺得好像你並沒有真正認真的要來解決這個問題,你把這個解決問題的責任,丟給了其他的人。」
陳夏民認為,「圖書折扣」問題,是出版業所應該負起的責任,「出版業要好好檢討自己的定價的策略,跟折扣的策略。」在定價與折扣方面達到統一的規範,讓讀者不論在哪個通路看到自己想看的書時,都能安心又快速地買下這本書,而非將這件事情推給通路或讀者。
「我們應該要努力達到一個環境,讓我們的讀者或者是消費者,他不用去比價,就可以很安心的看到這個書。」
開實體書店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了就要「開心」
電商平臺的掘起,再加上科技帶來閱讀習的改變,讓實體書店的生存越來越不容易,現階段有不少書店都透過「轉型」來維持書店經營,像是兼賣咖啡餐飲、文創商品,或是舉辦各種活動、展演、空間租借等等。然而實體書店要生存下去,非得要「轉型」嗎?陳夏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以前的我可能就會說大家都要轉型,但我現在會覺得,隨便叫別人轉型,真的是太傲慢了,太驕傲了。」
他表示實體書店的轉型,並不符合每一個開店人的需求,每個人運用空間的方式以及經營實體書店的方式都不盡相同,但最重要的事,選擇了自己想要的經營方式,就應該要快樂的經營,「在做的過程中如果不賺錢,那就去其他地方賺錢來維持,不然就收起來,去逛別人家的書店。」
他認為開實體書店沒有標準答案,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開心」,每個人在意的事物都不一樣,如果在乎營收,那就想辦法找到適合書店的經營策略,重點是找到讓自己喜歡的經營模式,做出會讓自己快樂的選擇,這部分任何行業都一樣。如果選擇開書店、選擇了一套經營方式,卻又苦惱賺不到錢,這其實是個人問題,而非產業問題。
「這個命題本身很容易變成好像要給人家下指導棋或是什麼,可是等到我經歷了這些人家給的開店觀念,然後做出版做了一陣子之後我才發現,這些都是個人選擇問題。像有些人他做到自己夢想的工作之後,他可能兩年就辭職了,他就發現幻滅了或是什麼,但我們也不會去怪他說,為什麼你要放棄自己的夢想,因為他嘗試過了他覺得ok就算了。」
陳夏民認為,選擇開書店的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做出這樣的選擇,只要有照自己的理念維持住就好,因為開書店這件情並沒有標準答案,「真的就是開店開心。」對他而言這就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
「快樂」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總會有志同道合的人
許多人會覺得目前圖書產業正面臨著寒冬,不過陳夏民覺得,以出版而言這反而是最「自由」的階段。
「我理解書沒有像以前一樣那麼被需要。」
在這個時代,比起戲劇、手遊等事物,「書」確實離當代人比較遠一點,對於同樣也喜歡在串流平臺追劇的陳夏民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奇怪的現象,但他覺得這不一定代表著出版產業的沒落,「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你反而可以更輕鬆快樂地做你想要做的書,也比較沒有壓力,因為本來也不一定賣得好,那就不要賠錢就好了,開心的做就好了。」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出版品反而變得自由。像是規模不大、不受限於業界規則的獨立出版一樣,因為變通的速度快,也不會被現在的規則綁死,反而有了更多的方式能去應變和調整,能夠大膽做出許多創新的嘗試。以往只存在於獨立出版的自由度,反倒是在現在這個人人都認為圖書產業艱難的時候,有可能出現在一般出版上。
在這些複雜的產業議題之下,對陳夏民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由於快樂。不只是自己身為書店經營者或出版人的自由與快樂,也是讀者選擇自己想要的書時的自由與快樂。若還有機會再開一間書店,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單純專注在「賣書」上。
不是活動講座,也不是其他東西,就是最單純的「賣書」,並且要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解別人的需求,而非做出大家不需要的高深內容,「希望自己能夠在做得開心的同時,也能把這個價值傳遞給志同道合的人。」
「不是今天做了出版,就必須變成什麼樣子。」陳夏民始終相信,只要快樂地做自己想認真做的事情,那一定也會吸引到一樣快樂的人加入你,「如果開開心心地做出版,讀者是能理解的,而且也會快快樂樂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