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pixabay
文/凱倫
大家都知道如果待在同一個環境、安逸久了便很難督促自己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但為什麼跨出舒適圈這麼難呢?《創新拿鐵》就利用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原來這都是我們的大腦在作怪!
1.損失的厭惡感總大於得到的快樂
以買股票為例,大家都知道要逢低買進、逢高賣出,但如果股票一直沒有漲呢?損失其實已經造成了,但我們大腦對「損失」的厭惡感讓我們很難去接受失敗的事實,總想著股票一定會再漲起來,但有時候只會越跌越低而已,這情況稱為「禀赋效應」(Endowment Effect)。
將這說法套到「改變」上就相當好懂,每當我們認為該做出改變時,大腦可能會讓我們認為「現況比未知的情況都還要好」、若改變只會造成反效果怎麼辦?
我們往往會高估損失、低估改變的收益,這就讓我們更難踏出舒適圈了。
image source:pixabay
2.過去的經驗在決策時擁有更大的權重
讓我們在舒適圈內徘徊的原因還有「可得性捷思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得性捷思法是指什麼呢?就是當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傾向於最容易取得的資訊做判斷,這時候經驗就很容易派上用場。
例如你在某家商店買過特價品,你就會下意識地認為這家商店賣的東西都很便宜;同理,當我們在舒適圈待久了,這些經驗就會成了我們做決策的分析來源,現在的環境我們懂得比較多,外面未知的情況讓你感到害怕也無從衡量,因此我們常選擇繼續維持原樣。
3.或許最根本的原因是:人們本來就不喜歡改變
很多時候你會不會覺得自己很怪?明明知道一點微小的改變就能帶來不錯的收穫,卻遲遲還是沒動作?除了懶惰外,有個更精確的名詞——「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可以解釋。
現狀偏見讓我們很難去跨出改變這一步,就算知道有些改變是必須的,最後卻還是繼續待在舒適圈內。
image source:pixabay
看完這些,與其說「跨出舒適圈」需要的是充足的計畫,不如說最重要的其實是果決與意志力,只要成功跨出了那一步,相信我們自然會知道該怎麼繼續走下去的。
延伸閱讀:
27歲富比世傑出創業家「上班一天就辭職」,五大金句鼓勵年輕人
★別再浪費生命爬文!熱文榜告訴你每小時網路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