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百度
文/凱倫
近日有一則「恐怖追求」的判決出爐,一名高雄李姓男大生因為暗戀同校女同學而展開追求,李男原本還邀請對方擔任自己的英語家教藉此拉近距離,但因擔心表白會被拒絕,竟然上網購買號稱「自白劑」(也有人稱「吐真劑」)的不名藥物,還混在心儀對象的飲料裡下藥。
image source:pixabay(示意圖)
被下藥的女同學出現了走路不穩、恍惚、記憶缺損的症狀,由家長送醫後被驗出Benzodiazepine(BZD,苯二氮平類)陽性反應,女同學才知道自己被下藥,之後更因心靈受創、無法再信任他人,導致自閉在家,人生整整停擺了一年,更影響了她教師檢定考試的職涯計畫。
image source:pixabay(示意圖)
而李男購買的「自白劑」裡含有的苯二氮平類(BZD),根據法務部網站的說明,該藥物是目前最常見的安眠鎮靜藥物,副作用除了嗜睡、記憶力障礙等,也可能對中樞神經產生影響,出現動作遲緩等情形。
不過就有人好奇了,「自白劑」究竟是什麼東西?真的就像哈利波特裡,魔藥學教授的石內卜所致製作的「吐真劑」一樣,少少幾滴就能讓人誠實透露你內心深處的秘密?
image source:百度
#吐真劑基本上是麻醉藥物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吐真劑的起源,其實歷史上真的有其藥物,不過「吐真劑」是一種泛稱,指硫噴妥鈉(sodium thiopental或Sodium Pentothal又稱戊硫代巴比妥)、東莨菪鹼等帶有鎮靜效果的藥物。
上述藥物主要用途是用於麻醉、放鬆病患心情,但過量的話恐怕會導致患者死亡——20世紀初期,一名叫做羅伯特・豪斯的醫生在為孕婦接生時,發現被東莨菪鹼麻醉的孕婦竟能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準確回答問題,這也讓豪斯萌生了「吐真劑」的靈感,讓他好奇是否其他相似的麻醉劑也能有同樣的作用?
#吐真劑為何廣為流傳?
當時《達拉斯晨報》報導豪斯的猜想後,德州警方便找來豪斯合作,警方開始使用東莨菪鹼來對嫌犯進行審訊,而硫噴妥鈉等相似功能的藥物也被拿來測試是否有相同功效,因此「吐真劑」便開始廣為流傳,也有更多號稱具有吐真效果的藥物問世。
image source:upscalemagazine
#吐真劑原理與「麻醉藥物」之間的關係
雖然號稱有吐真效果的藥物在現代多了不少,但他們的共通點幾乎都是同為麻醉藥物,具有鎮靜、降低中樞神經活性的功能,而也是這些功能提高了吐真劑效用的真實性。
當人們在說謊時,大腦需要經過複雜的加工手續,可以簡單想像成,光是多了一道「設計謊言」的關卡,就足夠讓你傷腦筋了;而且不只加工程序不同,說謊時動到的腦部區塊也與說實話不同——說實話只要將腦部儲存記憶的地方(例如前額葉、海馬迴等)打開,找到訊息然後說出來就行了。
而具有降低中樞神經活性、鎮靜效果的麻醉藥物,可以製造大腦感受到寧靜祥和的假象,降低了需要說謊的急迫性與編謊的能力,也就更容易使人說實話。
image source:網路
不過看似合理的原理,許多科學家仍不相信吐真劑的效果,雖然理論說得通,但人腦那麼複雜,如何確認吐真藥物能確切抑制「說謊功能區」?不同人需要不同的劑量嗎?還是其實毫無意識說出來的話其實也不是實話,只是一種被藥物影響而營造出的假象?種種問題也讓多數國家的法院裁定,使用吐真劑獲得的口供都不予採用。
image source:pixabay
截至目前為止,吐真劑頂多被認定能夠「降低說謊可能性」,但也沒人能保證可以使人說真話,所以不要隨意購買來入不名的藥物、甚至是使用它喔!
延伸閱讀:
眼鏡布不是拿來清潔用的...他多年來認知被老闆「一句話」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