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補充保費為何一夕間引爆民怨?聲量爆衝4.5萬 從修法爭議到輿論反彈全紀錄
懶人包|健保補充保費7小時喊卡,從存股族到上班族都炸鍋。帶你快速整理三大變革爭議、政府回應與民眾真實反應。

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原被視為健保財務永續的重要一步,卻在短短7小時內從宣布到喊停。11月4日,衛福部長石崇良透露,為避免民眾透過「拆單」方式規避繳費,未來將修法導入「年度結算制」,優先從利息、股利、租金三項目著手,只要一年加總超過2萬元,就必須繳納2.11%的補充保費。消息一出,引發外界高度關注。
健保新制從政策揭露到暫緩全紀錄
健保補充保費修法消息一出,短短三天內從曝光、說明到喊停,堪稱近期最短命的政策之一,以下是時間線整理:
11月4日,衛福部長石崇良透露,為避免民眾透過拆單規避補充保費,將修法導入「年度結算制」,優先從利息、股利、租金三項目著手,只要一年加總超過2萬元,就必須繳納2.11%的補充保費。
11月5日,衛福部社會保險司代理司長陳真慧接受媒體聯訪,進一步說明修法方向。
11月6日中午,石崇良與陳真慧共同召開記者會,正式說明三大變革內容,指出改革是為了健保財務公平與永續發展,並減輕年輕世代的繳費壓力。
然而僅過7小時,情勢急轉直下。11月6日晚間,行政院長卓榮泰下令「急踩煞車」,暫緩具爭議的規畫,要求衛福部廣納意見、加強社會溝通。衛福部隨後發出新聞稿表示,讓健保財務更穩健、讓繳納者更公平,是不變的目標,但「會尋求更周延、更有共識的做法,再行推動」。
三大變革曝光 「年度結算制」成為引爆點
根據衛福部說明,目前健保補充保費包含利息、股利、租金、兼職收入、執行業務所得及高額獎金等六大類,費率為2.11%。本次修法將進行三項主要變革:
第一項 導入年度結算制:
過去以每月或每筆收入為單位計算,不少人透過拆單方式將金額壓在2萬元以下而免繳。未來若採年度合併計算,一年累計超過2萬元就要收取補充保費。衛福部估計,這項變革將影響約480萬人,健保基金可望每年增加100億至200億元收入。
第二項 提高扣繳上限:
現行補充保費的扣繳上限為1,000萬元,修法後將提升至5,000萬元,影響約1,000名高所得者,可增加約6億元財源。
第三項 調整獎金起徵門檻:
目前規定獎金達「薪資4倍以上」才需繳補充保費,未來將改為「最低基本工資4倍」為標準。以月薪4萬元上班族為例,現行需領16萬元以上獎金才會被課徵,修法後只要超過11萬8,000元就要繳,預計影響約200多萬人,可增加70至80億元。
衛福部回應:健保公平與永續的方向不變
面對爭議,石崇良強調,健保制度運作至今已30年,初期以薪資所得為主,但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情勢下,勞動人口自2015年以來持續下降。「如果只靠薪資繳保費,人口變少、支出變多,年輕世代壓力只會越來越重。」他指出,目前健保收入中約七成五來自薪資保費,補充保費僅占9%,改革目的就是要讓整體負擔更公平。
而目前補充保費方案仍在研議中,未來會廣納各界意見,暫停具爭議的部分,再尋求更具共識的做法推動。
網路聲量飆破4.5萬筆 補充保費議題掀全台熱議
三天風向急轉,網路討論炸鍋!健保補充保費修法消息一出,引爆輿論焦點。《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觀察,「健保補充保費」近4日(2025/11/4~2025/11/7 12:00)網路聲量累積達45,953筆。
11月5日,衛福部揭露補充保費修法方向,「年度結算制」成為焦點,相關討論量約10,471筆。
聲量在11月6日迅速竄升至28,462筆。當日中午衛福部召開記者會說明三大變革內容,消息引爆社群熱議,隨後民怨持續發酵,行政院於晚間宣布暫緩具爭議方案,討論聲浪在短時間內衝上高峰。
補充保費改革消息延燒至各社群平台,投資與房市族群反應尤為強烈。「政策公布後,投資圈與房市族群出現明顯反彈情緒。多數民眾對補充保費結算制的方向感到擔憂,認為負擔範圍過廣,等於讓所有有額外收入的人都被納入。」
部分網友認為政策欠缺配套、可能增加中產與固定薪資族群的繳費壓力,也有人質疑包租公、包租婆私下收租金卻沒報稅卻能避開補充保費,制度是否公平,相關討論登上社群熱門話題。也有聲音指出,若能確保制度透明、設有合理門檻,改革方向仍具公平意義。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5年11月4日至2025年11月7日 12:00。
資料來源:
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健保補充保費』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