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報為什麼會不準?手機App和官方預報差在哪 看懂關鍵就不怕被天氣騙
想安心決定要不要帶傘?先搞懂你看到的是模型數據還是專業預報。

打開手機App,明明寫著「降雨機率20%」,結果出門卻被淋成落湯雞?這時候很多人會抱怨「氣象預報根本不準」。但中央氣象署提醒,天氣預報不是隨便猜測,而是靠全球觀測、超級電腦和專業預報員共同完成,只是自然界的變化太多,偶爾才會出現和實際不同的狀況。到底該怎麼看氣象預報才不會被天氣騙?《網路溫度計DailyView》教你一次搞懂。
天氣預報怎麼算出來?背後流程一次看懂
中央氣象署過去曾解釋,我們每天看到的「晴時多雲偶陣雨」或「降雨機率40%」,背後其實是一條完整的流程。預報不是單純電腦算出來的數字,而是由觀測儀器、超級電腦,以及氣象預報員三方合作完成。
整個流程大致可以分成五大步驟:
1.收集觀測資料。
2.電腦模型運算。
3.偏差校正與加工。
4.預報員人工修正。
5.轉譯後,展示成氣象資訊。
換句話說,你每天手機上看到的一句「午後有短暫雷陣雨」,其實已經歷經了全球觀測資料、超級電腦高速運算,以及氣象專家的專業判斷。
氣象預報為什麼會不準?關鍵在誤差與解析度
天氣預報最主要的工具叫「數值天氣模式」。它其實就像一台超級電腦,把觀測到的大氣資料、物理定律和邊界條件輸入進去,再演算出未來的天氣。
問題是,這套系統再先進也有兩大限制:
時間拉長,誤差放大:短期天氣通常相當準確,但如果要預測十天、甚至一個月後的天氣,誤差就會像滾雪球一樣累積,和實際情況差距愈來愈大。
解析度不足:長期預報的模式解析度比較粗糙,對地形複雜的台灣來說,這點尤其麻煩。例如午後雷陣雨,往往就難以被完整呈現。
更麻煩的是,民眾日常最在意的問題,像是「溫差會不會太大」、「什麼時候適合曬牧草」、「飛機能不能安全起降」,其實並不是模式原始輸出的項目。

帶不帶傘的關鍵 就在這道「後製工序」
就像照片需要修圖一樣,天氣預報其實也要「後製」。為了縮小模式和實際天氣的落差,氣象署團隊發展出「統計後處理」技術,在電腦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正與加工,能修正誤差、把低解析度的資料轉成高解析度,甚至針對農業或水資源設計專門的預報產品。
以某次降雨事件為例,模式原始預報不僅雨量估得偏差,降雨的位置也和實際差很大,但經過統計後處理,修正後的雨量就更接近觀測結果,甚至能呈現山區地形造成的細緻差異。對一般民眾來說,這樣的差別非常直接,因為「帶不帶傘」,往往就靠這些細節。
手機App的預報 和氣象署有什麼不一樣?
現在很多人習慣打開手機,看內建的天氣App或搜尋引擎自動跳出的天氣資訊。但中央氣象署提醒,這些資料和官方預報並不完全相同。
原因在於:手機或搜尋平台多半直接購買國際氣象機構的電腦模型原始輸出,即使經過一些基礎處理,也往往缺少針對台灣特殊地形與氣候的人工修正。因此可能出現與實際狀況差距較大的情形。
相較之下,氣象署的官方預報除了依據同樣的全球觀測與數值模式外,還會進一步做偏差修正與預報員人工調整,將在地經驗與地形特性納入考量,使結果更貼近台灣的真實天氣。
想要更安心掌握天氣變化,先看懂預報的來源與差異,才能更精準地解讀每天的天氣資訊。

氣象預報的下一步?從看天吃飯到智慧生活
氣象署表示,統計後處理就像一座橋,把「科學數據」轉換成「能用的資訊」。它不只讓預報更接地氣,也能支援農業、交通、水資源管理等不同領域。
隨著大家對更精細、更長期的天氣資訊需求增加,這項技術的重要性只會愈來愈高。未來,天氣預報不再只是單純的「要不要帶傘」,而是協助我們安排生活的智慧工具。
追根究柢來說,預報不是不準,而是要懂得怎麼看、怎麼解讀。天氣預報看似簡單,背後卻是一連串與大自然「對話」的過程。雖然要做到完全精準還有難度,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天氣資訊已經愈來愈貼近我們的日常。下次看到預報時,或許我們可以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因為每一則數字和圖表,都是專家們努力與大自然拉鋸後的成果。
看更多氣象小知識:(延伸閱讀:看穿風雨的眼睛 用氣象雷達解讀天空的玄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