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不再是四季?研究揭人為季節「霧霾季」與「垃圾季」 台灣也有跡象?
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恐再增「霧霾季」與「垃圾季」!英國新研究揭露,人為因素導致新季節產生,並非偶然、而是常態。

每年冬天,台灣常因中國華北霾害南下而發布空氣品質警報;颱風過後,基隆與墾丁的海灘上也常見塑膠瓶罐、漁網與垃圾隨浪堆積。這些原以為是偶發現象的氣候與環境變動,如今被國際學者視為全球性趨勢——人類正改寫地球的季節規律,創造出前所未有的「人為季節」。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團隊近期發表報告指出,地球已新增兩個與人類活動高度相關的季節型態:霧霾季(Haze Season)與垃圾季(Trash Season),每年如期而至,成為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新常態。
霧霾季:印尼到紐約!空氣一年比一年難呼吸
這些科學家透過數十年來的衛星影像、氣象資料與地方紀錄分析後發現,每年夏季,東南亞地區如印尼、馬來西亞與泰國北部,空氣都會陷入濃霧之中。這種霧霾多數源於「火耕」農法:大規模焚燒林地與農地清空雜草,為下一輪耕作做準備。
霧霾季通常自6月開始,延續至9月,煙霧甚至會飄散到新加坡與曼谷等鄰近國家,引發呼吸道疾病與學校停課。這類型的季節性霧霾,也已蔓延到印度北部——每年冬季雨季結束後,稻草焚燒與排燈節煙火造成空汙高峰。
而在北美洲,野火不再是夏季限定,加州的野火季已從春天延長至12月,2023年更出現加拿大野火煙霧飄向紐約市,整座城市籠罩在橘紅色天空下,引發空氣品質警報。研究人員警告,這樣的霧霾季節已成為新常態。

垃圾季:沙灘不再愜意!迎來的不是潮水而是塑膠
除了空中霾害,海洋也出現季節性污染。峇里島每年11月至隔年3月,隨著季風轉向與洋流改變,大量塑膠垃圾如潮水般湧上岸,堆積在觀光沙灘上,嚴重破壞景觀與當地生態。
這些廢棄物來自陸地沖刷或直接傾倒入海,被季風從海洋深處帶到岸邊,年年都需動員數百名志工與清潔人員處理。僅2024年初,峇里政府就清出逾3,000公噸垃圾。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菲律賓、泰國,甚至美國東岸佛羅里達與北卡羅來納州,受到墨西哥灣流與其他洋流影響,每逢夏季就進入海洋垃圾高峰期。

傳統四季崩解?研究提出三大新分類
這份研究不僅指出兩個新增的人為季節,也重新定義自然季節的變異現象。研究團隊創造三個新詞彙,形容當代氣候失序現象:
•消逝季節(Extinct Seasons):像是高山地區如安地斯山、洛磯山的滑雪季因雪量驟減而消失。
•失序季節(Arrhythmic Seasons):指春天提早、夏天延長等自然循環錯位,使動植物如繁殖期、冬眠時間都大幅提前。
•切分季節(Syncopated Seasons):指季節雖未改變時序,卻變得更劇烈,像是歐洲夏季熱浪升溫、氣候變化加速,使原有季節節奏失控、更加難以預測。
「人為季節」台灣也有?專家籲:政策應考量新季節
在台灣,雖然不像峇里島或印尼那麼明顯,但人為季節其實早就發生。從延後的冬天、越來越頻繁的秋冬空污,到動不動就飆破高溫,季節不再只有春夏秋冬!
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的報告在《環境地理學進展》期刊發表,強調這些人為季節已非偶發異常,而是具有規律性、區域性與可預測性的氣候現象。學者呼籲各國應將這些新季節納入環境監測指標與公共政策規劃,例如空氣品質預警、海廢治理與觀光管理機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