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8.8強震觸動思考!台北當代藝術館《安全室》展 八件作品探索災難共生
集結臺灣、日本、瑞士七位藝術家,從地震、颱風到戰爭,邀觀者在威脅無所不在的時代,重新思考生命與生存之道。

這個暑假,你或許有不少感受,不論是《我所看見的未來》關於7月5日的地震預言,還是昨(7/30)日發生在俄羅斯規模8.8的強震,又或是前陣子襲擊台灣南部的丹娜絲颱風,自然災害對我們的影響不只是家園的重建,抑或是想抹去的、痛苦的記憶;還有的是對生命的反思、情感聯繫以及如何振作。台北當代藝術館展覽《安全室》策展團隊集結了日本、瑞士與臺灣的七位藝術家,從不同層面的災難集結不同經驗向我們展出了災難過後,面對這些人造的、自然的、關係的力量,該如何與之共處?又該如何在其中找到棲身之地?
從「臺灣視野」出發 探討在災難之中不同的樣貌
《安全室》的策展團隊是由七位藝術家所集結成的團隊:王煜松+地震寫生團、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Leonardo Bürgi Tenorio(瑞士)、張宸瑋、張程鈞、湯雅雯、劉芳一、藤井光Hikaru Fujii(日本)。透過八個作品,帶觀者看見,在目前全球政治局勢如此敏感的時刻,當威脅無所不在,我們該如何自處?不同種類的災害所帶來的影響,以及該如何生存下去。
策展人林裕軒表示:「臺灣本身就是一個極具特殊政治意義的地方,然而我們仍時常處在一種『看破而無法說破』的微妙氣氛之中,所以我們策展團隊想要以這個廣義的災難為契機,並講述這種作為臺灣人,必須不斷轉換位置、調整自身戰鬥方式的姿態。」
#《一層層疊起》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在當代館廣場的作品,由瑞士藝術家李奧納多・布爾吉・特諾里奧的創作《一層層疊起》。擅長創作自然與人文社會互動關係的特諾里奧以一棵在2024年康芮颱風中倒塌的苦楝樹為核心,搭配藝術家在臺灣實地踏查期間製作的土磚──將臺灣的泥、沙與黏土層層堆疊、壓製成形,這座由自然災變與人工介入共構的空間,讓人感受到了台灣這片土地的痕跡與記憶。

#《沒有葉子的森林》
臺灣藝術家王煜松+地震寫生團共同進行的作品《沒有葉子的森林》,是源自2024年4月3日的花蓮地震。此次寫生的對象為「漂流木」──因地震崩塌與颱風帶來的極端降雨,花蓮的出海口堆滿了漂流木,中游的石縫中塞滿枯木殘幹,而上游則早已不見森林的蹤影。如同當地居民拾取漂流木製作家具、裝飾家園,王煜松與地震寫生團也撿拾海口散落的木料,將其製成畫架,帶回上游寫生,並讓這些畫架在此地佇立,成為一座沒有葉子的森林。

#《補綴、夾層與覆蓋》
湯雅雯《補綴、夾層與覆蓋》邀請觀眾行走在以水泥、抿石與瀝青等多種材質拼組而成的地面,圍繞空間的水管不時發出流動的水聲,作品如同剝開城市表層,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城市地景中被忽略的隱性結構,以及那些不易察覺卻持續變動的痕跡。

#《碉堡》
臺灣藝術家劉芳從聖經典故、軍事遺跡到戰爭現場,《碉堡》在聲音與歷史交錯的空間中,探討我們藉由媒體、隔著距離旁觀災難的現代經驗。藝術家從聖經典故、高雄鼓山洞的戰時遺跡,以及烏克蘭民眾自製汽油彈的新聞為契機,透過重組空間、材質、聲音與對災難的想像,營造出一個對觀眾敞開的感性場域。

#《被紅線劃分的班級》
日本藝術家藤井光《被紅線劃分的班級》以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後的社會歧視為靈感。在此作品中,一群來自茨城縣水戶市的小學生(該縣與福島縣相鄰)被扮演老師角色的人分為兩組,區分的標準並非種族,而是他們是否居住在「紅線」(輻射警戒區域)內,從而營造出一種非理性的歧視結構。而負責拍攝這一情境的導演與攝影師,以及觀看作品的觀眾,也進一步成為了「旁觀者」,共同參與了這一結構性歧視的形成。

#《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
由台灣藝術家張程鈞《Nice to See You》feat. 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張家倫、何勁旻藝術家所創作之作品,想像一條退役的消防水管──不同於一般奔流喧囂的管道,平時總是隱身於建築之內。藝術家將這個無聲的守護者帶入展場,將其彎折,使原本相連卻從未「見過」彼此的兩端對視,並讓他們像參與談話節目一般侃侃而談。透過擬人化的手法,將消防水管外在沉靜與內在緊繃的特質結合起來,讓長年隱身於建築之內、默默承受高壓的物件成為主角,提醒我們感知那些無聲卻持續守護我們的存在。

#《二兵研發兵》
張程鈞的《二兵研發兵》,從自身役男經驗出發,利用軍中休息時間設計了「宣傳彈」計畫,為一種藉由物理方式傳播訊息並用於心理戰的工具。藝術家將宣傳品轉化為食物,來對敵軍進行「戰爭感化」。透過「宣傳彈食物徵集行動」,邀請觀眾捐贈「開戰後敵方吃不到的食物」,如臺灣經典零食、盟友國家的代表食物等,來進行一場心靈上的戰爭。作品以輕鬆的語調點出對侵略威脅、民主共識與國族意識之間的深刻反思。

#《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gltf》
臺灣藝術家張宸瑋的作品,《Volkswagen Transporter T5.gltf》藉由3D掃描建模的技術,以一輛在烏俄戰場上遭戰火波及的汽車為素材,透過拼貼的方式將汽車模型的外皮附著到布面上。經過重新組裝,把這台因為戰場環境、器材限制而形成的壓縮殘骸重現到觀眾眼前。結合來自遙遠戰場上的災難意象,以及破碎且流動的數據,這件作品透過攤平戰爭與暴力的影像,在重構的過程揭露這些視覺經驗,以及事件本身與我們的距離與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