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破壞生態?3至7月不宜淨灘!避免干擾水鳥繁殖育雛
淨灘是一項友善環境的永續行動,然而挑錯時間地點也可能造成生態破壞。若在水鳥繁殖季誤闖巢位,可能會不小心傷害到雛鳥及尚未孵化的鳥蛋。

淨灘是許多關心環境議題的人都會進行的永續行動,將沙灘上的廢棄物移除,還給海洋乾淨的空間,這樣的舉動看似友善環境,但若選錯時間地點,其實反而可能對一些生物造成危害。荒野保護協會就曾提醒,每年3月至7月為多種水鳥育雛的季節,應避免包含淨灘在內的海邊活動,才不會干擾或傷害到這些鳥類。
淨灘反而破壞生態?3至7月水鳥繁殖季應避免!
荒野保護協會表示,根據資料調查,每年3月至7月會有多種水鳥在沙灘或礫石上育雛。由於水鳥的巢及蛋皆不容易發現,人類活動很有可能在無意間輾壓鳥蛋或傷及雛鳥,因此在這段期間需要避免在沙灘及礫石地區域活動,除了戲水、沙灘越野這類活動外,淨灘也不建議進行,可改為淨溪、溪山。
除此之外,荒野保護協會也分享了幾種在台灣繁殖育雛的水鳥,帶大家認識他們的繁殖季節和地點等,以了解如何才能守護、不打擾牠們。
【東方環頸鴴】
.冬候鳥(部分夏季留在台灣繁殖)。
.出沒地點:海邊灘地、河口潮間帶及臨近濕地。
.繁殖季節:3月至7月
.繁殖地點:河口沙灘、礫石地。
.每巢通常為3顆蛋。
【小環頸鴴】
.出沒地點:水田、沼澤、排水後的魚塭、多石的河床。
.繁殖季會於沙地上壓出淺凹,每窩約3至4顆蛋。
【小燕鷗】
.台灣2級保育鳥類,為不普遍的夏候鳥及留鳥。
.出沒地:河口、魚塭、濕地環境。
.繁殖季節:4月至4月。
.繁殖地點:海岸灘地。
.每巢通常為2至3顆蛋。
看到垃圾不要亂丟 注意這些事以免打擾鳥類繁殖育雛
這些鳥類都是生態系中重要的一環,在鳥類繁殖季,由於鳥蛋、幼鳥都十分脆弱,因此任何人類的沙灘活動都可能影響到牠們繁殖。環保非營利組織「RE-THINK 重新思考」向中華民國野鳥協會諮詢建議,若真的要在鳥類繁殖季進行淨灘活動,則需要格外小心幾點注意事項。
首先在活動前,需進行內部人員訓練,確保他們能夠辨認鳥類、了解其孵育習性;同時,也要先確認淨灘地點是否為鳥類繁殖繁感區,若遇到繁殖區域,則需要避開地點;針對參與淨灘的其他人員,也要先告知淨灘不會在敏感地點進行,並且以旗幟標示巢位,讓大家盡可能迴避。
在淨灘時,工作人員也需要事先場勘,於繁殖巢位1至2公尺處設置旗幟標記,提醒民眾不要停留、保持距離。此外,活動期間若發現有幼雛鳥或寫蛋,盡可能不要移動現場周邊的垃圾,因為垃圾很可能是鳥類繁殖育雛時的掩體,任意移動反而會造成干擾。若發現有可疑人士破壞、撿拾雛鳥或巢蛋,也可以撥打1959通報政府單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