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出國注「疫」安全! 怎麼防範七大病毒侵襲?
國際旅遊慎防病毒!衛福部提醒,出國前做好功課,安全第一,才能玩得盡興。
近期國際旅遊面臨多種傳染病威脅,包括流感病毒、新冠病毒、麻疹病毒、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微小病毒B19(蘋果病)及肺炎黴漿菌(會走路的肺炎),其中人類間質肺炎病毒、蘋果病以及肺炎黴漿菌仍無疫苗可打,民眾外出須格外小心。衛福部提醒,出國前可先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國際疫情資訊及防疫建議,了解當地是否有特殊疾病或疫情。依「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至部分國家旅遊時,應於出發前2至4週先到旅遊醫學門診接受評估,諮詢是否需要預先接種疫苗,因為疫苗產生抗體通常需要兩週,提早接種才能有足夠保護力。
返國後21天內 身體不適應馬上就醫
此外,也別忘了隨身攜帶個人平時用藥,相關攜帶藥品通關規定,可至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網站查詢各國規定。在國外時,為預防傳染病建議用肥皂勤洗手、吃熟食、喝瓶裝水,並適度自備口罩、防蚊液及乾洗手液等防疫用品。旅途中或返國時,如曾有發燒、腹瀉、出疹或呼吸道不適等疑似傳染病症狀,請於入境時一定要主動告知機場檢疫人員,並說明旅遊史及接觸史;返國後21天內,若有身體不適,請馬上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
七大疾病的特性、預防措施
以下盤點出國常見七大疾病的特性、預防措施及疫苗接種建議,幫助大家在出國期間有效避免病毒侵犯。
一、流感病毒
特性:透過飛沫傳播,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疼痛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重症。
預防措施:
1.接種流感疫苗
2.勤洗手且避免接觸感染者
3.在擁擠場所佩戴口罩
二、新冠病毒
特性: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潛伏期1至14天,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呼吸困難等。
預防措施:
1.接種新冠疫苗及加強劑
2.佩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
3.勤洗手且避免觸摸眼、鼻、口
三、麻疹病毒
特性:麻疹為傳染力很強的病毒性疾病,可經由空氣、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鼻咽分泌物而感染,症狀包括發燒、咳嗽、流鼻水、眼紅及皮疹。
預防措施:
1.接種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疫苗)
2.避免帶未接種疫苗的嬰幼兒前往麻疹流行地區
四、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MPV)
特性: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與流感相似,包括咳嗽、鼻塞、發燒,主要影響兒童、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
預防措施:
1.勤洗手
2.避免出入擁擠、通風不良的場所
3.若出現症狀,及早就醫
五、呼吸道合胞病毒(RSV)
特性:常見於兒童和老年人,症狀包括咳嗽、流鼻水、發燒,嚴重者可能引發肺炎。
預防措施:
1.高危險人群(如早產兒或慢性病患者)可考慮接受RSV預防性抗體治療
2.勤洗手
3.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
六、微小病毒B19(蘋果病)
特性:蘋果病又稱傳染性紅斑症,透過飛沫傳播,症狀包括臉頰紅疹(蘋果臉)、發燒、疲倦,對孕婦及慢性病患者風險較高。
預防措施:
1.使用肥皂洗手清潔至少20秒
2.戴口罩避免飛沫傳播
3.避免與有症狀者接觸
七、肺炎黴漿菌(會走路的肺炎)
特性:因其造成的肺炎和一般的肺炎不一樣,通常症狀較輕微,所以又稱為「會走路的肺炎」,透過飛沫傳播,症狀包括喉嚨痛、咳嗽、發燒,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長期咳嗽。
預防措施:
1.戴口罩
2.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遮掩口鼻
3.勤洗手且避免用手觸碰眼、鼻、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