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翻攝自YouTube/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文/史考特斯拉
許多民眾碰上有人開刀或生產時,就會遞上一碗「鱸魚湯」來幫助傷口癒合,鱸魚本身除了具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以及膠質外,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B群、維生素D、鈣、鎂、鋅等營養元素,確實適合用來補充營養、調理傷口和保健身體。然而,許多人要上市場挑選鱸魚的時候,都會聽信一些坊間說法,認為「活綁」的鱸魚才是最新鮮的,如今專家出面表示:會影響口感還會有食安問題。
Image Source:Pixabay
我們有時會在市場上看見有魚被折成「弓狀」,並用線綁著,再仔細一點看,說不定還能看見這些「弓魚」還奄奄一息的喘息著,會以這樣的方式處理的大多都是鱸魚,也就是台灣民眾喜歡選用來當術後、產後復原的魚類,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真的才是「最新鮮」嗎?就有專家出面駁斥。
Image Source:翻攝自YouTube/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就於本月4日公開指出,將尼龍繩穿過魚的唇部並拉向尾部綁起的「弓魚」處理方式,完全延長了魚的痛苦時間,因為被綁起的鱸魚被迫打開魚鰓呼吸,儘管可以延長鱸魚的存活期,然而不符合魚體的彎曲形態會導致於體內乳酸堆積,進而造影響魚肉口感,更讓魚感受到不必要的痛苦,蘇格蘭魚類獸醫權威Tony Wall博士更直言:「這非常殘忍」。
Image Source:翻攝自YouTube/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也表示,在這些鱸魚被綁繩的過程中,會因為穿過魚身和綑綁而造成鱗片掉落進而形成傷口,有些攤商還會為了延長魚的壽命會往魚身上潑水,在這些過程裡,就會有微生物感染的風險,造成食安問題。
Image Source:翻攝自YouTube/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根據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實地走訪魚市,就有魚販攤商受訪時表示,「很多消費者以為看到魚被綁著就是活,但其實那些魚都死很久了,還有攤商會故意在死後把魚綁起來,讓消費者以為是活的」,儘管不是所有攤商都以這樣的方式來處理魚類,但黃之暘認為,其實最需要導正的是消費者認為「活的就是美味、新鮮」的概念,其實在魚類離水後即刻冰昏或宰殺再運輸,鮮度和肉質才能有效控管。
Image Source:翻攝自YouTube/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
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也要求漁業署應盡快訂定能夠兼顧臺灣產銷現況及動物福利的法規規範,漁業署也回應,近期就會邀請相關團體開會討論,逐步淘汰不符合觀感的水產處理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