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產險怎麼分?理賠有無差異 民眾該如何保?

壽險、產險怎麼分?理賠有無差異 民眾該如何保?

image source:pexels

文/陳盈蓉

之前因為壽險公會率先同意數位健康證明可替代確診診斷書,而產險公司則是陸續同意,讓民眾霧煞煞,壽險跟產險有什麼差別?為什麼會分壽險公司跟產險公司?我選擇保險時,該怎麼選擇這兩類?

今天就來為各位解析,壽險與產險的差異,正準備買保險的民眾一定要注意。

一、什麼是壽險?

壽險是「人壽保險」的簡稱,當被保人不幸過世,保險業者會理賠一筆保險金,給被保人的家人使用,讓這些家人在家中經濟來源者離世後,仍有一筆資金可舒緩經濟壓力。

而壽險主要是在保障「人身」的風險,有分「定期壽險」與「終身壽險」,理賠範圍包括身故、全殘,常見的有終身醫療險、意外險、年金保險、儲蓄險等都屬於壽險範圍。

壽險是「人壽保險」的簡稱,主要是在保障「人身」的風險

image source:unsplash

二、什麼是產險?

產險是「產物保險」的簡稱,又被稱財產保險,主要是保障「財產」的風險,其目的是在補償被保者或投保者的經濟損失,屬於社會化的經濟補償制度,承保範圍涵蓋大部分非人身體、生命以外的風險,是販售與「財物或責任」有關的險種。

常見產險有汽機車強制險、第三人責任險、旅平險、住宅險,而產險非常講究「損失補償原則」,強調保險人必須按照合約規定來履行賠償義務,而且不允許被保險人透過保險來獲得額外的收益。

產險是「產物保險」的簡稱,又被稱財產保險,主要是保障「財產」的風險

image source:xframe

三、壽險、產險有什麼差異?

1.承保對象不同

壽險、產險最大不同就是在於承保對象,上述也提到壽險就是針對「」,而產險則是針對「財產物品」,雖然說有些產險在部分意外險商品上是對人,但基本上都還是以物為主。

2.保障時間不同

壽險給予保險保障的時間比較長,定期壽險就有分1年期、10年期、20年期、30年期等,終身壽險也是繳20年就可以享終身保障,基本上只要民眾有持續繳保險費,壽險公司就會讓民眾續約投保;而產險則是保險業者每年會去評估這張保單承保的風險,用來作為是否讓客戶續保的依據,大多都是一年一約的形式,採期滿再續保的方式。

3.保費計算不同

由於壽險都是保證續保,採長期保障人身安全為主,因此保費會比較貴,至於產險因為是一年一約,沒有保證續保關係,所以保費相對而言會比較便宜。

4.保證續保不同

保證續保是指保戶只要有持續繳保險費,不管申請理賠多少次,還是身體健康下降,即便該保險產品已停售,保險公司都要無條件讓保戶續保,不得拒絕,除非是保戶自行解約或年紀已達續保上限,否則保險公司不得拒絕續保。

基本上壽險的保單都有保證續保的設定,而產險則是不一定有保證,代表當你出險時,產險公司可能等你期滿就不給予續約,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防疫險,就是因為「自動續保」不代表「保證續保」而產生糾紛,這點消費者在投保過程,一定要明確注意合約。

壽險、產險有什麼差異?

image source:unsplash

不管是選壽險還是產險,民眾在選擇投保時,一定要謹記自己的需求、多方比較,並詳閱合約內容,找可信任的保險業務來為你服務。

跟不上最新話題、聽不懂網路流行語?

小孩子才慢慢爬文搜尋,聰明人都在訂閱【網路溫度計Line Notify】

一鍵就訂閱,話題不漏接:https://urlink.io/j72VVVk8

有想看的排名主題?請不要猶豫告訴我們吧

提供題目►https://pse.is/JW2G2

加入網路溫度計電子報臉書粉專IG官方帳號,追蹤最即時火熱的網路新聞!

KEYPO TOP 3

口碑聲量排行TOP 3

旅遊 / 星級飯店

看完整排名
  • 1
    長榮鳳凰酒店 礁溪
  • 2
    台北寒舍喜來登大飯店
  • 3
    遠雄悅來大飯店
Hot Articles

全站熱門文章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時事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王世堅質詢柯文哲的金句紅遍中台,一首〈沒出息〉再帶動熱潮。本人不僅幽默回應還自己玩梗!金句爆紅成迷因關鍵是什麼?馬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來了解吧!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生活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活動懶人包|10月萬聖節有哪些活動?全台都有免費活動熱鬧登場。還沒決定萬聖節要去哪玩嗎?這篇讓你市集、變裝遊行一次玩透透。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生活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近年來,「療癒經濟」崛起,絨毛玩偶、香氛手作等商品成為市場新寵。但療癒不僅止於心理層面,更多人追求身心合一的放鬆,「按摩」也變成日常必備自我療癒儀式。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