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蚯蚓都能幫忙種菜! 台灣「魚菜共生」改良案例獲國際收錄
廢魚塭變黃金!雲林褒忠創新魚菜共生,再利用90公噸廢棄生菜,成功打造循環經濟,成為國際資料庫收錄的亮眼案例。
by 陳宣懿
在全球氣候變遷、土地資源減少及人口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永續農業成為解決糧食問題的關鍵。雲林縣褒忠鄉公所與新湖合作農場近兩年因應「循環經濟、淨零排放」的政策,將廢魚塭活化養殖草魚、大鰱魚等,並將農場加工後大量剩菜葉做飼料,同時在魚池旁建造溫室,改良「魚菜共生」模式,抽魚池肥水,栽種生菜、草莓等高經濟作物,經實驗發現,每年可消耗90公噸廢棄生菜、產出超過3公噸的生菜作物。此循環經濟獲循環台灣基金會選為成功案例,英文版更收錄在國際資料庫中,成為雲林農業首例。
魚排泄物變養分 農作物吸收後淨化水循環再利用
魚菜共生系統的原理是將養殖過程中排放的廢物轉化為農作物的養分,農作物吸收後同時過濾水質,再將淨化後的水回收用於養殖。這種方法大幅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是一種低耗能且環境友善的生產模式。常見作物有淡水系統中的萵苣、蕃茄、蘆筍等,以及海水系統的馬齒莧、冰花、結球萵苣等。常見養殖魚則包含鯉魚、台灣鯛(吳郭魚)以及鱸魚。
蚓菜共生神器移動超方便!廚餘變肥料資源再循環
此外,隨著魚菜共生推行多年,高雄旗山農家子弟羅條原改良發明出小型方便的「蚓菜共生植栽器」,只要在植栽器每層鋪上培養土,並於中間放入廚餘,就可利用蚯蚓移動並翻土,而排泄物也可當蔬果肥料,不僅解決廚餘問題,也讓資源循環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