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欄/罷免的仇恨怎轉化美德?學者轟罷樑充滿「情緒政治」
10月13日,基隆市長謝國樑守住崗位,罷免案不通過。學者抨擊,謝國樑罷免案背後的雙方陣營以情緒性的政治語言影響選民,恐怕讓政治陷入仇恨。
基隆市長謝國樑的罷免案未通過,然而,後續仍有大罷免潮的醞釀,這個大罷免潮訴諸的對象是立法委員。由於當前的執政黨是「雙少數執政」的狀態,總統是少數總統,民進黨在立法院也是少數,執政相當困難。總統是少數總統已是既定事實,無法改變,但若能成功罷免國民黨區域立委,可能換來重選,有機會改變立法院的政治生態,所以大罷免潮因勢而生。雖然也有國民黨要罷免民進黨立委的風聲,但遭到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否認。
罷樑雙方訴諸情緒!恐懼對決悲傷政治語言
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日期:2024/9/26~2024/10/29)期間統計調查,從近一個月的網路聲量來看,謝國樑的討論度雖存在,但僅有幾波高峰,最高峰是在罷免投票結果確定當天。聲量高峰分別出現在10月4日,颱風過境基隆大淹水卻沒放假,不少網友灌爆謝國樑臉書;罷免投票當天10月13日拆樑團志工因罷免失敗落淚,發言人直言「抱歉讓大家失望」,以及10月14日傳出罷樑只是暖身,綠營明年不排除開啟大罷免時代。
從上述的討論可以看見,罷免過程雙方陣營訴諸情緒,利用「若我輸明年恐迎大罷免潮」的政治語言,以恐懼情緒訴求選民將這次的罷免視為分水嶺,不要讓罷免成功,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颱風天是否放假,也成為罷免攻防焦點,「網友灌爆謝國樑臉書」也同樣是「情緒政治」的展現。最後,「拆樑團志工落淚痛哭,發言人直言抱歉讓大家失望」也同樣以悲傷失望落淚情緒收場。
失去理性言說的罷免 恐進入「仇恨政治」深淵
一場民主政治的罷免,理應討論被罷免者的施政表現。政治傳播學者葛瑞博(Doris Graber)指出政治訊息是一種語言與符號,功能在於擴散消息、議題設定、解釋與連結、對過去與未來的投射以及激勵行動,進一步達到政治修辭的意義。政治傳播學家寧謀(Dan Nimmo)也曾提出「政治就是談話」,然而充滿情緒的政治討論,失去理性言說的空間。罷免制度的設計在於使選舉產生的政治人物,在不適任時去職,若僅選擇當選時「險勝」的立委罷免,不論其在立法院的表現,甚至在任期未滿一年就開始連署罷免,則將進入「仇恨政治」的深淵。政治中充滿仇恨,冤冤相報何時了,罷人者人恆罷之,對於國家社會發展無濟於事。
總統應以政治妥協取代罷免 藉此累積人民信任、聲望
近一週(日期:2024/10/23~2024/10/29)大罷免潮的主要熱門關鍵字在「罷免」、「選罷法」和「倒閣」,網路上出現將地方首長的罷免與中央政府的「倒閣」掛鉤的聲量,這種跨政府層次的討論與情緒連結,令人費解。
大罷免潮目前尚未有太高聲量,應與政治菁英尚未積極動員,相關議題未成氣候有關。僅在10月14日媒體臉書報導「罷樑只是暖身!綠營明年不排除開啟『大罷免時代』」有些許討論。這場還在醞釀的大罷免潮是否崛起,端賴政治菁英的智慧。政治是妥協的藝術,執政黨在立法院是少數,「數人頭」贏不了在野黨,但運用妥協的藝術,例如停止大罷免潮,這種讓步的政治智慧,將可能換來在野黨對預算和政策的支持,充分與在野黨進行溝通,畢竟在野黨才是多數民意支持的政黨。這將迎來人民的信任和欣賞,更能為總統樹立「聲望」。罷不罷免,都在一念之間,罷免帶來的是「仇恨」,以政治妥協取代罷免,帶來的是「美德」,「賴蕭配」也是「美德配」!
【以上言論,不代表《網路溫度計》立場】
分析說明
分析區間:本文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09月26日至2024年10月29日。
資料來源: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
研究方法: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語意分析之工具資料蒐集範圍: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大數據資料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針對討論『謝國樑、大罷免時代』相關文本進行分析,調查「網路聲量」(註1)、「熱門關鍵字」(註2)作為本分析依據。
*註1 網路聲量: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計算社群討論及新聞報導提及的文章則數,聲量越高代表討論越熱,能見度越高。
*註2 熱門關鍵字: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萃取網路上的文章與主題共同出現的關鍵熱詞;次數越多,字詞越大;可用來釐清核心議題與重點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