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暗藏的秘密!吃飯前20分鐘是關鍵 減肥博士教絕招增飽足感

西餐暗藏的秘密!吃飯前20分鐘是關鍵 減肥博士教絕招增飽足感

image source:pixabay

文 / 華人健康網

三餐進食順序,你是先吃飯還是先喝湯?哪一種進食順序容易增加飽足感,或是導致肥胖?廣東人愛在吃飯前喝煲湯,老外也是先喝湯後吃飯。但是,一般人則是「吃飯皇帝大」,先吞口飯才重要。到底「用餐時要先吃飯,還是先喝湯?」兩者有差別嗎?先吃哪一種有助減肥?

 

image source:華人健康網

進食以後,饑餓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

先喝湯?還是先吃飯?這個問題一直都有爭議。其實,食物進食順序確實要講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營養學博士肖丹華,在其新書《去去脂肪走》中表示,通常,尤其是饑餓的時候,我們的胃會分泌一種叫做生長激素釋放肽(ghrelin)的饑餓激素,作用到大腦中樞,促進我們的食慾。

當進食以後,饑餓激素的分泌就會減少,腸胃道同時也會分泌一些其他的激素來抑制食慾,使我們產生飽足感,而停止進食行為。這個神經內分泌的調節過程,從我們吃第一口食物開始,大概需要20分鐘。

先喝湯胃就已經1/4飽,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類主食

因此,吃飯的時候,如果先喝湯,胃就已經1/4飽了;再吃蔬菜,這些高纖維的食物又在胃裡占了相當大的體積,這就半飽了;再吃肉類等蛋白質,等最後吃碳水化合物類主食時,也差不多20分鐘了。大腦已經接收到「我已進食20分鐘」的訊號,各種抑制食慾的激素開始作用,產生了飽足感,這樣也就能有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

▲吃飯的時候,如果先喝湯,胃就已經1/4飽了;再吃蔬菜,這些高纖維的食物又在胃裡占了相當大的體積,這就半飽了。

image source:華人健康網

吃每一頓飯的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瘦子一般吃飯都比較慢,他們在吃到足夠多的分量之前,就已經飽了;而胖子一般吃飯都很快,像「大胃王」那樣,還沒有仔細品嘗到食物的味道,就已經稀哩嘩啦全下了肚,身體還沒來得及產生飽腹感,胃裡就已經塞入過多的食物,這樣不胖才怪!所以,請細嚼慢嚥,每頓飯的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請細嚼慢嚥,每頓飯的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image source:華人健康網

《小心熱量破表》:飯後再喝湯,恐熱量攝取過多,容易肥胖。

另外,坊間還有一說,先喝湯的好處不但能增加飽腹感,有利於減肥。另一方面,飯前喝湯,還可以潤滑消化道,同時能吸收湯中的營養物質。飯後大家都差不多已經吃飽了,此時再喝湯反而有可能因為硬塞,熱量攝取過多,而容易引起肥胖。

《有此一說》:飯後要保留一部份胃的空間給甜點,真的好嗎?

許多人都認為「飯後要保留一部份胃的空間給甜點與含糖飲料」,這種飲食習慣其實也不太建議。原因與飯後喝湯也相似。由於吃完飯菜之後,人體已經差不多吃飽了,而額外再吃甜點,恐怕會造成熱量過多而導致肥胖。即使飯前也不適宜先吃甜點,尤其對兒童來說,飯前先吃過多甜點,會影響食慾,導致正餐食用量下降,因為甜點熱量非常高,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肥胖。


本文由華人健康網提供 原文請點:先吃飯還是先喝湯?減肥博士:吃每頓飯時間,不要少於20分鐘


延伸閱讀:

誰說喝冰水可以減重?錯誤觀念讓你「變胖還經痛」

以為多曬太陽、皮膚黑很健康?其實維生素D吸收會卡關

一天不喝就不對!咖啡2功效有推 老人家還可以養生


別再浪費生命爬文!熱文榜告訴你每小時網路夯什麼

 臉書熱榜►https://goo.gl/3FtkKq

 論壇熱榜►https://goo.gl/q83kus

 新聞熱榜►https://goo.gl/ugVoTu


加入網路溫度計LINEIG官方帳號,追蹤最即時火熱的網路新聞!


KEYPO TOP 3

口碑聲量排行TOP 3

美食 / 手搖飲料

看完整排名
  • 1
    50嵐
  • 2
    先喝道 TAO TAO TEA
  • 3
    CoCo都可
Hot Articles

全站熱門文章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時事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王世堅質詢柯文哲的金句紅遍中台,一首〈沒出息〉再帶動熱潮。本人不僅幽默回應還自己玩梗!金句爆紅成迷因關鍵是什麼?馬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來了解吧!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生活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活動懶人包|10月萬聖節有哪些活動?全台都有免費活動熱鬧登場。還沒決定萬聖節要去哪玩嗎?這篇讓你市集、變裝遊行一次玩透透。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生活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近年來,「療癒經濟」崛起,絨毛玩偶、香氛手作等商品成為市場新寵。但療癒不僅止於心理層面,更多人追求身心合一的放鬆,「按摩」也變成日常必備自我療癒儀式。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