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文/姜雅馨
「保持隨時隨地都在天馬行空的亂想」是藝術家周代焌對於日常生活、城市與藝術所下的註解,藝術即生活,他認為身為藝術家不僅僅是看展覽、公共藝術或作品,而是把自己當作載體,比如說出門時看到一棟建築長得很奇怪,在心中不停地思考迴盪,讓自己隨時隨地都在想像,可能就會因此與作品產生一種關聯、獲得一種養分。
(☞藝想城市天際線完整專題請點此:https://dailyview.tw/cityhorizon)
結合鶯歌人文、地理、歷史製作〈島嶼路徑〉 融合不同媒材讓觀眾身歷其境
繪畫出身的周代焌透露自己是因為想接觸不同媒材選擇接觸公共藝術,另因公共藝術作品尺幅、造型較為巨大,平時沒有辦法實作,「我們要去想像我們要用什麼東西,拿去做這些作品」,在製作上也增添不少挑戰性。
談到新北市美術館園區公共藝術作品〈島嶼路徑〉時,周代焌則說當時是受到曲德義老師邀請參與製作,經現場場勘、發想後,以鶯歌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歷史等元素為出發點。
舉例來說,鶯歌是大家很熟悉做陶的地方,其中燒陶的窯取材與土地有密切連結,另外像是大漢溪流進方式、煙囪代表產業、原住民與漢人之間隨著時間不斷推移到不復存在的土牛紅線,他希望讓作品不僅以色彩和造型呈現,還能用圖像化方式讓觀眾身歷其境。最後周代焌使用馬賽克拚磚、方磚等像素元素暗示時代感,透過不同媒材呼應作品,告訴大家為什麼要重提歷史、看過去的產業,美術館為何長在這塊土地上,「我們打開了一扇數位之窗,看到過去的歷史,有一種鑑古知今的感受」。
▲周代焌位於新美館園區的公共藝術作品〈島嶼路徑〉。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廁所不只是使用空間!也能是藝術生活的展現
〈島嶼路徑〉耗費10幾位人力持續在高雄工作室製作3、4個月,周代焌和曲德義也參與其中,他們緊盯製作進度、調整馬賽克走向、掌控顏色變化,完成後運送至新美館進行2週的現場安裝,由於旁邊還在進行施工,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
除了要按照格子對應的編號一塊一塊貼上去,進行細部的微調,還要依照現場調整原本的設計圖,但呈現出來的效果比周代焌想像的還要好很多,公共藝術作品放在廁所的想法也顛覆外界想像,「大家會覺得氛圍真的變好,好像這間廁所真的是屬於美術館的廁所,廁所已經不單單只是一個使用的空間,我們把大家帶入其中,希望每個人能夠慢慢體驗生活,不要這麼著急好像要出去這個空間」。
▲周代焌位於新美館園區的公共藝術作品〈島嶼路徑〉。
image source:《DailyView網路溫度計》
受疫情影響回歸 運用多種媒材奪台東美術館南島美術獎首獎
周代焌說,2、3年以來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駐村,所以他就往自己的生活、台灣各空間領域繼續探索,回應到人與土地、原住民的關係,思考如何跟歷史學習,拼貼不同時空圖像,堆疊出存在或不存在的風景,以檜木、樟木、鋼化玻璃、壓克力、不鏽鋼、烤漆、噴繪等媒材,比擬現代數位圖層式觀看路徑,製作出《島嶼・今昔・遙望遠方》作品,不僅成為周代焌個人很喜歡的空間裝置型創作,還奪下去(2022)年台東美術館南島美術獎首獎。
創作靈感踏出舒適圈!汲取都市裡的藝術養分
「踏出自己的舒適圈」是周代焌激發創作靈感時的來源,現在大多數人資訊取得方便,要什麼有什麼,自己大學到研究所都專攻純藝術,非常菁英、非常學院的教育就像躲在象牙塔裡,「但是對我來講,那好像是隔一層紗一樣,所以近幾年我開始走進部落、走進不同的環境去體驗生活」,他認為實際體驗無法和網路搜尋比擬,「你能夠走進其中,跟環境對話,我覺得自然而然感受會再回饋到你身上」。
另外,台灣近幾年常舉辦的大地藝術季,周代焌認為可以適時規劃知性之旅,「其實不用把藝術想得這麼深硬、難親近,好像就是我要去看一些不太懂的東西,只要把自己放到外地旅行,安排幾個跟藝術有關的活動,保持開放的心,就像你在自助餐裡挑選一些養分、維他命,讓自己的生活能夠更滋潤」。
美術館提供藝術場域 期待新美館的蔓生
提到一般民眾了解藝術的管道,周代焌認為最直接的就是去美術館,因為美術館面向各個年齡層,例如適合小孩子的兒童美術館、分類派別的鶯歌陶瓷博物館,場館外的空間也很適合遛小孩,「其實對我來講,美術館是在一個都市裡面容易取得的藝術養分」。
對於新美館在鶯歌成立,周代焌贊同新北市身為全台最多人口的縣市,理應要有美術館出現,「我作為新北市民,其實也很期待新美館能夠做出什麼樣的區隔」,他認為不僅要定調新美館是北部很重要的美術館,也期待會有國內外重要藝術家展覽界定美術館的高度與廣度,新美館不像陶瓷博物館題材受到侷限,反而是有無限可能,什麼事情都可以做,「裡面有什麼樣的展覽、作品,很期待它像樹一樣,能夠蔓生、長出不同形狀」。
▲新美館園區公共藝術作品〈島嶼路徑〉作者周代焌。
image source:周代焌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