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捷老鼠逃竄為何搞得像隨機殺人?專家出面解釋讓酸民很抱歉

北捷老鼠逃竄為何搞得像隨機殺人?專家出面解釋讓酸民很抱歉

文:R夫人

昨(4)日上午,台北捷運上演屍「鼠」列車情節,約700位民眾因一隻10公分不到的小老鼠,瘋狂往後方車廂逃竄、推擠、相互踩踏,遺落滿地鞋子與手機,不時還傳來尖叫聲,場面十分混亂,讓人還以為隨機砍殺事件再度發生。

所幸這場驚魂短短2分鐘便結束,最後僅2名乘客受輕傷,未有大礙。只可惜停車後,敏捷的老鼠隨即溜出車廂,目前北捷尚未尋獲。

大安森林公園站到大安站車程雖只有2分鐘,但民眾回憶起來仍驚魂未定,直呼「這真是人生中最漫長的2分鐘。」


據搭乘該列車的民眾表示,當時「現場根本屍速列車,大家推擠不斷」,還有阿伯被撞倒在地,以為是砍殺事件,不少人「邊跑還邊拿雨傘出來防身。」

image source:左/翻攝自PTT、右/翻攝自臉書

▲不要擔心,在地上的紅色液體不是血,是民眾逃跑時不小心擠爆、灑一地的米漿啦!另有有人在推擠過程中被劃傷。

image source:翻攝自蘋果日報

不過一介鼠輩闖北捷怎會鬧成這樣?許多人百思不解。對此臨床心理師林俊成表示,很多上班族當下根本來不及弄清楚發生什麼事,見多數乘客拔腿狂奔、驚聲尖叫就開始橫衝直撞,這個現象就心理學角度來說是身體本能反應,也是保護個體的一種機制,所以別再問不過是隻小老鼠,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啦~

image source:翻攝自蘋果日報

再者,每個人都有恐懼害怕的東西,這個心理疾患在臨床上又稱作「特定畏懼症(Specific Phobia)」,其中一種類型就是對特定動物產生立即性恐懼或焦慮。因此,試想今天在北捷溜搭的不是老鼠,是蟑螂、狗、貓、蝴蝶或人?一種你最最最害怕的生物,你還能保持鎮定嗎?

就心理學角度,一隻老鼠造成的群體恐慌,本來就是一種防衛的機制,讓個體免於受到更大的危難。

image source:kknews

另外,林俊成還進一步說明「大驚小怪」的心理機制。他表示,神經心理學家LeDoux過去曾發現,當個體碰到危險刺激時,大腦會有2條神經路徑協助做反應:

第一條路徑

從視丘(thalamus)直接連結到杏仁核,快速針對外在威脅做立即反應。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受驚時,第一時間會跳起來,還有草地上看到麻草繩,下意識會以為是蛇而逃開。

第二條路徑

從視丘傳到大腦皮質,做訊息辨識與處理後,再傳到杏仁核,負責較後端的情緒反應。簡單來說,個體在草地上仔細一看是草繩時,會鬆一口氣,產生「好加在」的感覺。

由此看見,捷運出現老鼠引發恐慌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昨日北捷陣陣尖叫聲,先誘發大家本能危機意識,啟動第一條路徑作用。直到事後發現元兇是隻小老鼠,第二條路徑才開啟,重新解釋先前警急狀況。

image source:FB/爆料公社


想看更多林俊成臨床心理師獨到見解嗎?傳送門在此!

個人部落格

https://jasonpsychologist.blogspot.com/

「心適所在。林俊成臨床心理師」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jasonpsychology/


看更多►►►

北捷驚傳百人竄逃!人踩人場面狼藉如災難片現場

好市多鬧「鼠患」!網友爆氣:買回家才發現被偷咬一大口

這條隧道又見死亡車禍!網友回頭目睹「一群人面無表情對他笑」


別再浪費生命爬文!熱文榜告訴你每小時網路夯什麼

 臉書熱榜►https://goo.gl/3FtkKq

 論壇熱榜►https://goo.gl/q83kus

 新聞熱榜►https://goo.gl/ugVoTu


加入網路溫度計LINEIG官方帳號,追蹤最即時火熱的網路新聞!

KEYPO TOP 3

口碑聲量排行TOP 3

人物 / 人氣團體

看完整排名
  • 1
    Lollipop 棒棒堂
  • 2
    玖壹壹
  • 3
    幻藍小熊
Hot Articles

全站熱門文章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時事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是什麼梗?王世堅金句創2.6萬聲量!〈沒出息〉神曲爆紅原因一次看

王世堅質詢柯文哲的金句紅遍中台,一首〈沒出息〉再帶動熱潮。本人不僅幽默回應還自己玩梗!金句爆紅成迷因關鍵是什麼?馬上從從容容游刃有餘地來了解吧!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生活

2025全台萬聖節免費活動攻略:市集、變裝派對、討糖活動通通免費

活動懶人包|10月萬聖節有哪些活動?全台都有免費活動熱鬧登場。還沒決定萬聖節要去哪玩嗎?這篇讓你市集、變裝遊行一次玩透透。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生活

療癒經濟帶動按摩熱潮?網友愛上按摩椅的5大理由+10大品牌排行

近年來,「療癒經濟」崛起,絨毛玩偶、香氛手作等商品成為市場新寵。但療癒不僅止於心理層面,更多人追求身心合一的放鬆,「按摩」也變成日常必備自我療癒儀式。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