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source: 翻攝YouTube
文/李羿嫺
透過繪畫有時能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生活習慣和喜好,近日就有網友發現,在畫桃子時,許多人可能會先畫出一顆愛心,再在上面加上兩片小葉子,不過日本人的畫法似乎其他國家不太一樣,這個繪畫習慣的差異被分享到網路上後,立刻掀起討論。
畫一顆桃子就能分辨日本人?
一名日本網友在推特發文,表示自己看到emoji時突然有所感悟,「只要讓大家嘗試畫桃子,如果有人把桃子果實胖的部分和蒂頭朝下,能立刻判斷那是日本人!」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大部分手機、社群平台的emoji,「桃子」的圖案都是愛心形狀加上兩片葉子,但只有日本電信公司的畫風與眾不同,像是日本軟銀集團的電信公司SoftBank,還有Docomo、au by KDDI都是把桃子的蒂頭畫在下方,愛心形狀也是顛倒過來的。
image source:emojipedia
image source:emojipedia
網友猜測,會有這種既定印象,可能是因為經典傳說故事《桃太郎》的緣故,「對耶,其他水果都不會這樣,就只有桃子反過來」、「應該沒有日本人看到桃子不會聯想到桃太郎」、「肯定是因為桃太郎從剖開的桃子中蹦出來的畫面感太強了」、「其他水果都不會這樣,就只有桃子反過來」、「蘋果、草莓的葉子在上方很正常,但桃子就怪怪的,果然對日本人來說,桃子就是桃太郎」。
「桃太郎」不是從桃子生?日本刪除「回春」橋段
《桃太郎》為家喻戶曉的日本民間故事,傳說一對老夫婦想生孩子,卻一直生不出來。直到有一天老爺爺上山砍柴,老奶奶在河邊撿到一顆大桃子,興高采烈帶回家後和爺爺合力剖開,結果裡頭竟然蹦出一個小男孩,便為他取名「桃太郎」。桃太郎長大後替村民除妖斬魔,最後得到很多財寶,和老父母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image source:翻攝YouTube
現今主要流傳的故事版本中,桃太郎是「果生型」,不過事實上在江戶時代的故事原型裡,其實是老奶奶吃下桃子後變回青春少女,老爺爺也吃下另一半桃子回復年輕力壯,之後兩人才因此生下一名男孩,取名「桃太郎」。
這個「回春版」一直流行到明治時代,但日本政府考慮有性愛橋段的故事,不適合讓尚未接觸性教育的國小學童閱讀,因此漸漸就採用「果生」版本,成為現在大家熟知的《桃太郎》。也因為桃太郎被改成從桃子中出生,日本人從小就在故事中看到「顛倒」的桃子,才會導致他們對於桃子圖案的印象和別的國家不太一樣。
跟不上最新話題、聽不懂網路流行語?
小孩子才慢慢爬文搜尋!
聰明人都在訂閱【網路溫度計Line Notify】
一鍵就訂閱,話題不漏接:https://urlink.io/j72VVVk8
想要租屋買房嗎?快來【房產溫度計】
給你完整的房市知識:https://house.dailyview.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