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省錢除濕這樣做!十大便宜除濕好物+小空間防潮法
台灣濕度常達70%,雨季更是潮濕,其實還有除了除濕機以外的「平價除濕對策」,就藏在你我的家中!

預算有限 沒辦法每個空間都放除濕機怎麼辦?
下雨天衣服曬不乾、室內總覺得有點潮潮的、櫥櫃裡甚至開始出現輕微霉味,這些「台灣式濕氣困擾」幾乎人人都遇過。尤其在梅雨季、颱風天或連日降雨時,家中各角落都需要加強防潮,否則容易悶、潮、味道重。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依賴除濕機,尤其是預算有限、租屋族或只想針對小空間除濕的人,日常中仍有不少便宜又好上手的替代方式可用。那麼,除了除濕機之外,究竟還有哪些實用的除濕對策呢?《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討論度最高的「十大便宜除濕好物」,帶你一次掌握最常用、最有感的平價除濕對策。
No.10 除濕紙
除濕紙主打輕薄好收納,能靈活運用在各種空間中。它以吸濕纖維製成,可放入收納盒、相機包、文件夾或電子產品包內,維持環境乾燥、防止受潮。
這類產品因不佔空間、使用方便,逐漸被視為傳統乾燥包的替代選擇。雖然目前普及度仍不高,但在強調收納效率與精緻生活的市場中,已展現穩定成長的聲量與潛力。
No.9 香氛蠟燭

香氛蠟燭雖然不是專業除濕用品,但燃燒時能讓空氣略微乾燥,搭配香氣能淡化霉味、營造放鬆氛圍。特別是在陰雨潮濕的天氣裡,點上一顆蠟燭不僅能改善室內氣味,也能讓空間更溫暖舒適。
這類「氣氛型除濕法」雖然效果溫和,但因兼具香氛與情境療癒功能,近年在風格居家與質感生活族群中聲量逐漸攀升。
No.8 木炭、備長炭
木炭與備長炭具有天然的吸附特性,常被放置在櫥櫃底層、廁所角落或潮濕位置,協助吸收水氣並中和異味。材質密實、使用方式簡單,不需插電或化學成分,是老屋或通風不佳空間中常見的防潮選擇。
木炭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可能逐漸吸附飽和或出現碎裂,建議定期拿到陽光下短暫曝曬,有助於揮發部分水氣、延長使用壽命;若已明顯碎裂或失去效果,則需更換新的炭材。由於天然、價格親民,又具除臭特性,仍是不少人維持空間乾爽時會使用的日常用品。
No.7 DIY除濕法

不少人會利用家中隨手可得的材料自製除濕用品,相關DIY除濕法的討論聲量也相當穩定。常見素材包括岩鹽、咖啡渣、小蘇打粉、報紙與洗衣粉等,這些用品本身就具有吸濕或除臭特性,只要稍作運用,就能成為簡易的除濕小物。
例如以下方式:
・將粗鹽裝入打洞的袋中放在浴室角落吸水,或把曬乾的咖啡渣包成小袋放進鞋櫥與櫃子內,同時達到除濕與除臭效果。
・報紙鋪在收納箱、衣櫃底層能吸附多餘水氣,鞋子被雨淋濕時塞入一團報紙,也能加速吸水與乾燥。
・洗衣粉本身具有吸濕性,可在小空間發揮除濕效果,吸飽水分結塊後仍可直接拿來洗衣,不會造成浪費。
雖然DIY方法的除濕力有限,但勝在零成本、材料好取得又具環保概念,是許多人在潮濕季節會採用的簡易除濕方式。
No.6 竹炭
竹炭是最受歡迎的天然除濕素材之一,具備吸濕、防潮、除臭三效合一的特性。特別適合放在鞋櫃、衣櫃或車內,能維持乾爽並減少異味。市面上也有許多竹炭除濕產品,從小包式、掛袋式到可重複使用的組合,選擇多樣且價格親民。
在潮濕環境中,竹炭能有效吸附水氣;而當環境轉乾時,它則會緩慢釋放水分,幫助保持空氣的舒適度。另外要注意,竹炭約每三個月需拿到陽光下曝曬,以恢復吸附能力並去除異味。雖然除濕速度不如電器型產品,但竹炭勝在自然無毒、可重複使用,是長期防潮中環保又安心的選擇。
No.5 冷氣除濕功能

家裡的冷氣,其實就自帶除濕功能。多數機型內建「除濕模式」,能透過調整溫度與風速,達到降低室內濕度的效果。網路上不少人分享開啟心得,像是「夏天睡前開除濕模式,房間乾爽又不悶」、「比除濕機更安靜省空間」,也成為許多人夏季常用的節能替代方案。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方法很耗電,對此,經濟部能源署今年6月特別在臉書粉絲專頁說明,冷房與除濕模式其實原理相同,都是透過調節空氣來降低溫度與濕度。不同的是:
除濕模式:可視為較溫和的「弱冷房」,能降溫除濕但效果不如冷房強。
冷房模式:降溫更快、除濕量更大,同時也相對更耗電。
若天氣微濕悶熱,可開除濕模式維持乾爽又不會太冷;濕度過高時,先開冷房快速降濕,再切回除濕或調高溫度,既舒適又省電。
No.4 無線小型除濕器
針對租屋族、小空間住戶,「無線小型除濕器」是新世代平價電器的代表。它採用吸濕晶體技術,吸飽水氣後插電烘乾即可再生,等於一台可重複使用的小除濕機。
網友實測,「放在衣櫃、鞋櫃都剛好,適合狹小空間除濕」、「外型簡約不突兀」;價格雖高於吸濕包,但重複利用的特性讓CP值非常高,長期下來反而更划算。
No.3 矽藻土

矽藻土以天然、速乾著稱,是近年網友熱推的「質感系除濕素材」。其多孔結構能迅速吸水、再自然釋放,常見於浴室地墊、杯墊、香氛石等生活小物,也有人會把小塊矽藻土放進食材收納罐或調味罐中,協助維持乾燥、不易結塊。不少人分享「洗完澡踩起來瞬間乾」、「放在洗手台旁再也不濕滑」的實際心得,是家事達人的愛用品。不過使用上要注意,矽藻土並不適合陽光直曬,平時可用細砂紙輕輕打磨表面去除髒污,並保持通風、避免長時間浸水。外型簡約又實用,成為兼具功能與美感的除濕代表。
另外,在教育部「綠色學校夥伴網路」的教材示範中,也有以矽藻土延伸為手作杯墊的應用。示範中採用石膏粉與珪藻土約3:2的比例,並加入約62.5克的蒸餾水調和成泥狀;攪拌均勻後可依喜好加入少量顏料染色,再倒入簡易模具中靜置一至兩天讓其自然凝固。完全成型後脫模,再用砂紙把表面磨得更平滑,就能完成一個具吸水功能的珪藻土杯墊。這類以正確比例調配、再倒模成形的手作方式,不僅讓吸濕材料有了更有趣的用途,也讓矽藻土從居家小物延伸成兼具環保與創意的DIY材料。
No.2 除濕劑、集水袋

除濕包、掛袋、集水袋到除濕桶,這類平價好物幾乎是家家戶戶的常備品。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看得到效果」,透明袋中逐漸累積的水量,讓人明確感受到除濕成果。
網路上也有許多使用分享,有人說「衣櫃放一包不到一個月就滿水」,也有人發現「鞋櫃味道少一半、吊掛式最省空間」;網友好奇發問:「水滿之後要倒哪裡?」其實除濕劑的水分是吸附空氣中的濕氣與鹽分,直接倒進馬桶或水槽就可以,既方便又不會造成污染。雖然一次性使用稍嫌浪費,但勝在便宜又好買,也有品牌推出可重複使用的微波還原除濕袋,能透過加熱乾燥再利用,兼顧環保與實用,難怪聲量始終居高不下,穩居榜單前段班。
No.1 保持室內通風

通風一直是最簡單、也最省錢的除濕方法。網路討論中大家提到的做法不少,像是開窗、打開電風扇、利用氣窗或循環扇讓空氣流動,都是應付潮濕天氣的基本招數。很多人也會在浴室開抽風機、洗完澡後順手開窗開門,或在晾衣區放一台循環扇,讓濕氣更快散去,既乾爽又省電。
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分析,本項目的聲量高峰出現在今年4月清明節過後,當時天氣開始轉為悶熱潮濕,網友紛紛討論「換季前的除濕對策」。雖然梅雨季尚未正式報到,但這正是濕氣悄悄進屋的時節。提早保持通風,不僅能讓環境更乾爽,也有助減少霉味、延長家具與衣物壽命,讓家裡維持舒適的狀態。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11月5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