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氣喘、過敏怎麼辦?嬰幼兒常見不適TOP 10 中西醫師分享實用指南

新手爸媽育兒挑戰多,最常遇到的就是寶寶不舒服又說不出口。從咳嗽、紅疹到腹瀉,狀況接二連三,讓父母手忙腳亂。想要安心育兒,這份嬰幼兒照顧指南一定要收藏!

by 施佩儀
發燒、氣喘、過敏怎麼辦?嬰幼兒常見不適TOP 10 中西醫師分享實用指南
image source: 示意圖/ChatGPT

小寶貝一出生,爸媽的心就跟著懸著!免疫力還沒發育完全、皮膚和腸胃都在適應環境,一點風吹草動就可能化成哭鬧、拒吃的「小小警訊」。偏偏孩子還不會說話,爸媽只能靠觀察:一點紅疹、一次咳嗽,甚至一個晚上反覆發燒,都讓人心急如焚。

為了幫助爸媽更快掌握育兒眉角,《網路溫度計DailyView》透過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整理出小小孩十大常見不適情況,從呼吸道過敏、皮膚紅疹,到腸胃不適如便祕與腹瀉等,這些幾乎是每個家庭都要面對的「成長必修課」。

與其每次手忙腳亂,不如事先了解問題與解決方法!當孩子出現異狀時,就能更快做出正確判斷、及時安撫,必要時把握時機就醫。唯有爸媽心裡有底,寶寶才能安心度過不適,全家也能更放心迎接每一天。

1

No.1 皮膚過敏、紅腫、起疹子

No.1 皮膚過敏、紅腫、起疹子
image source: 示意圖/ChatGPT

嬰幼兒肌膚嬌嫩,稍微刺激就出現紅腫、疹子,又怕是過敏問題,讓爸媽好緊張!主播張齡予也曾在臉書分享孩子過敏經驗談,吸引許多家長關注。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院長徐碩澤表示,小小孩皮膚問題最普遍的就是熱疹,流汗多、散熱差就容易長疹子,因此環境要保持通風、涼爽。若家族有過敏體質,從2至3個月大可能出現異位性皮膚炎,疹子常集中在手肘、膝蓋彎曲處,嚴重甚至會全身擴散。這類寶寶皮膚屏障較弱,需要加強保濕、選擇溫和清潔用品,同時注意環境濕度(約 50%)與室溫(約 22 度)。此外,有些4至6個月寶寶會長脂漏性皮膚炎,多發生在臉或耳朵;若衣物材質不合或長時間接觸尿布,則可能出現接觸性皮膚炎;另外,感冒病毒也可能引起玫瑰疹。

飲食方面,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提醒,過敏體質的孩子應先檢測過敏原,再依檢測結果調整飲食,盡量避開花生、堅果、牛奶等高風險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含糖飲料與精緻澱粉,避免辛辣或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發炎反應。

另外,有研究指出,和牛奶相比,羊奶致敏因子比例相對較低,因為αs1酪蛋白含量少,並含有較多「羊奶A2 β酪蛋白」,好消化、好吸收,低敏不脹氣,是不易引起過敏的選擇。

2

No.2 咳嗽、鼻塞、呼吸道過敏

小朋友咳嗽、流鼻水時,爸媽最關心的就是:到底是感冒還是過敏?「有沒有發燒」就是判斷感冒與過敏的重要線索!

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院長徐碩澤表示,感冒通常會伴隨發燒,咳嗽與鼻水症狀一整天都在,鼻涕顏色偏黃或綠、濃稠度較高,孩子的食慾與活動力也會明顯下降。過敏則不同,通常不會發燒,常在早起、睡前、換季或遇到塵蟎時出現,鼻水多半清稀,且中午之後症狀往往會緩解。

爸媽可以透過抽鼻涕、沖洗鼻腔來幫助寶寶呼吸順暢,室內濕度維持在50~60%;讓鼻塞的孩子枕頭稍微墊高一點,避免接觸過敏原。至於感冒照護,可依照孩子的接受度調整,若醫師開立藥物,可將藥混在副食品或奶裡,讓小朋友比較容易服用。

至於飲食指南方面,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表示,「喝羊奶顧氣管」要看體質,偏寒的寶寶可選擇羊奶粉,有益於緩和氣管問題。

3

No.3 嘔吐

吃太快、腸胃敏感,甚至情緒緊張都可能引發嘔吐,雖然看起來驚險,但大多屬於短暫現象。記得讓寶寶適度補水、少量多次進食,觀察精神狀態與活動力正常即可。

「真正需要留意的,是那種像噴泉一樣嘔吐,同時伴隨胃口變差、活動力下降,或是寶寶奶量突然喝不完,這些就要多觀察!」徐碩澤醫師提醒,若孩子嘔吐持續不止、嘔吐物中帶有血絲、高燒不退或合併抽筋、長時間無進食與喝水、明顯尿量減少(例如:一歲以下超過兩餐沒尿尿)等都是危險警訊,別再猶豫,立刻帶孩子就醫才能確保安全。

4

No.4 發燒

體溫升高常讓爸媽心驚膽跳,其實這是小身體對抗病毒的方式,量耳溫或肛溫最準,38度以上就算發燒。

徐碩澤醫師表示,孩子發燒時不僅要看數字,更要留意精神狀態與其他症狀。有些小朋友體溫即使飆到39度但精神活力依舊,可先到診所檢查;40度以上或出現持續昏睡、抽筋、退燒無效等狀況,就要立即送急診。

寶寶發燒時,可以洗澡或泡澡的物理性方式降溫,室內保持涼爽約24~26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甚至可調到22度),衣服以輕薄短袖為主,避免包裹過度。多數發燒會在72小時內退燒,若超過三天仍不退,需留意是否有併發症。

5

No.5 腹痛

No.5 腹痛
image source: 示意圖/ChatGPT

小小孩腹痛原因通常與消化功能未成熟、腸胃蠕動不穩或腸躁有關,家長可觀察孩子痛的時間、是否為急性腹瀉或很不舒服,記錄下來向醫師說明。

有崩潰的媽媽在FB社團《快樂寶寶~教養、育兒媽媽經》中求助,詢問大家的寶寶何時結束腸絞痛噩夢,「目前1M13D每天半夜12點準時發作,最高紀錄連續尖叫哭喊8小時,已經連續11天迎接日出了」。許多網友紛紛提供建議,「看腸胃科,說是乳糖不耐症,吃藥加換奶,改善非常多」、「請兒科醫生開益生菌,馬上有效」、「多做按摩好很多了」、「泡澡舒緩,出來按摩肚子,做排氣操」。

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也提供一招腹部按摩法,輕柔按摩中脘穴(位於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或天樞穴(肚臍水平旁開兩寸),能有助寶寶腸胃放鬆。

6

No.6 腹瀉、便秘

小小孩的腸胃尚未成熟,常出現腹瀉、便秘讓爸媽憂心不已,除了注意飲食均衡與水分補充,選擇高品質的奶粉更是關鍵。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提醒,母乳雖能提升免疫力,但仍需以媽媽的身心狀況為優先考量。

若哺乳造成身體不適或生活不便,配方奶同樣能提供完整營養!特別是母乳中珍貴的寡醣HMO 2'-FL,在媽媽哺乳約6個月時濃度為每公升0.8至1.2g,若配方奶每200ml能含有200mg HMO 2'-FL,便能接近天然母乳濃度,幫助小寶寶順利銜接,延續母愛的守護力。

此外,有些配方奶添加日本專利耐熱乳酸菌KT-11,可耐180度高溫,幫助舒緩抗敏並維持消化機能健康,成為守護寶寶腸胃的重要後盾。徐碩澤院長也建議,以品質可靠的大品牌為優先。若爸媽對乳製品有疑慮,可在醫師指導下,以紐西蘭的純淨全脂羊奶等低致敏乳品作為替代,提供孩子更溫和的營養支持。

7

No.7 入睡困難、夜驚

孩子白天精力充沛,晚上卻遲遲不肯睡,甚至半夜驚醒大哭?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指出,入睡困難與夜驚往往和白天的刺激有關,例如玩得過度興奮、受到驚嚇,或是長時間接觸 3C 藍光,都可能打亂孩子的睡眠節奏,讓「心火」過旺。

想幫助寶寶好好入睡,關鍵在於建立固定的睡覺時間與睡前儀式,讓生理時鐘更穩定;同時調整室溫與燈光,營造舒適放鬆的環境。爸媽保持冷靜陪伴,配合規律作息,不僅能減少夜醒的狀況,也能讓孩子更快進入安穩睡眠。

8

No.8 嗆到、噎到

小小孩充滿好奇,總愛用嘴巴探索世界。爸媽在餵食時,不僅要留意食物的大小與形狀,也別忽視生活環境中小零件可能帶來的危險。

內政部臉書專頁曾提醒家長,務必學會「家有嬰幼童必備的急救術」。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分辨孩子是「作嘔」還是「噎到」。作嘔屬於保護性反射,當食物卡得太深時,身體會自動將其往前推,讓寶寶繼續咀嚼或吐出,通常吐出後症狀就會緩解;但若是噎到,表示食物完全堵住氣管,寶寶可能無法發聲、臉色發紫、表情驚恐,這時就必須立刻介入,並施行「嬰兒哈姆立克法」。

9

No.9 食慾下降

No.9 食慾下降
image source: 示意圖/ChatGPT

寶寶平常吃得好好的,突然對食物興致缺缺?這可能是生病的前兆,也可能只是挑嘴。

福科風澤中醫診所醫師汪暐傑指出,若是因為生病,例如腸胃炎、中暑、腹痛或腹瀉等,都可能導致孩子拒絕進食,這種情況應先就醫檢查,排除疾病可能。若確認不是生病,中醫則認為,小朋友因臟腑尚未完全成熟,消化功能可能不穩定,導致食慾下降。

至於挑食,爸媽也別過於緊張。建議維持固定的三餐時間,培養孩子的飲食節奏,並搭配多樣化的食材,避免養成偏食習慣。同時讓孩子專心吃飯,盡量不要邊吃邊看電視或玩耍,就能幫助養成更好的進食習慣。

10

No.10 脫水

脫水是爸媽最不能忽視的狀況。當寶寶因嘔吐、腹瀉或發燒而流失水分時,身體容易缺水,導致尿量減少。建議每隔 15 分鐘少量補充水分,也可以選擇電解質水或稀釋果汁,避免脫水加重。

若脫水情況惡化,寶寶可能出現眼窩凹陷、嘴唇乾裂、不停哭鬧,甚至抽搐等異常症狀。此時務必要立即送醫,以免進一步導致休克或危及生命。

分析說明

本研究資料由大數據(股)公司旗下輿情分析軟體《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提供,分析時間範圍為2024年10月2日至2025年10月1日。

《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軟體係擁有巨量資料,以人工智慧作為語意分析之工具,每月處理1500億以上中文資料的網路社群數據庫,其內容涵蓋Facebook、YouTube、Threads、TikTok、Instagram、新聞媒體、討論區、部落格等網站。本調查針對討論主題相關文本進行分析,並根據網友就該議題之討論,作為本次主題分析與排序依據。

本文所調查之結果,非參考投票、民調、網路問卷等資料,名次僅代表網路討論聲量大小,不代表網友正負評價。

〖網路溫度計DailyView調查結果之圖文,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改寫〗

網路溫度計
你可能也喜歡